求一篇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论文,加急!!!!

2024-05-10

1.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论文,加急!!!!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对我国民族和社会产生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论述其重大意义。
  [关键字]  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  自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
  我们党和国家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有其必然性的,是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一)从历史情况来说,我国在政治制度方面长期存在两大主要特点: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中央集权。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了战乱频繁的中国,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则国力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分裂则国家衰败、民族分争、人民困苦。我国在解放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从现实情况来说,首先,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第二,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复杂,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显著,只有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与其经济、政治条件相称的不同规模的自治地方,才能适应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第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我国民族关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各民族和则两利,分则两害。只有在统一国家中采用民族区域自治这种形式,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各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中,不但建立了工人阶级同农民以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也使我国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团结起来,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和发展
  (一)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民族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马列主义从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出发,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大规模的国家的原则。同时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建立现代真正民主国家的条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列宁曾说:“民主集中制不仅不排斥地方自治和具有特殊经济和生活条件、特殊的民族成分等等的区域自治”。 斯大林也曾指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域自治,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让各民族实施地方自治或区域自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纲领性原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俄国并没有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而是采用了联邦制。因此,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还是在中国。
  我国国情不同于俄国,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边疆许多民族地区原来大都是独立的国家,是被沙皇政府用武力征服的,有些甚至是在19世纪中叶以来才被征服的。因此,俄国的各民族要求摆脱俄国统治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各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都是被压迫民族。特别是如前所述,我国从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国内各民族不仅没有出现过分裂,相反的团结得越来越紧密。因此,我国不需要像俄国一样采用“过渡”形式。我们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把“区域自治”问题明确提出来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强调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而且曾相继在革命根据地的民族聚居区建立过众多的民族自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相当于省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截至 2003 年底,我国共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 5 个自治区、 30 个自治州、 120 自治县(旗)。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 55 个少数民族中,有 44 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71 %,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64% 左右。
  (二)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发展
  我国不仅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自治的论断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正如周恩来同志在总结我国建立和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验时指出的:“这种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不仅使聚居区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区的民族到小聚居区的民族,几乎都成立了相当的自治单位,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这段话精辟的阐明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与特点。
  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胡锦涛同志从基本经验、基本制度、政治优势角度充分肯定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并明确提出了三个“不容”的论断。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对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新的丰富与发展。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于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各民族人民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同时,各少数民族还通过选出本民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截至 2003 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 384 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作出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 68 件。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的正常宗教活动。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2003 年底,我国有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8 种本民族文字。在我国,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事业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形式。这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另外,《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与修订不仅是民族区域自治有效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同时,它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其中,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 2003 年,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级各类学校 83726 所,在校学生 2943 万人,比 1952 年增加了5倍。13个少数民族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保障各民族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为自治机关把管理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与此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拥有发展经济的自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采用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发展生产,这给了自治地方行使权利、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极大空间。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这是国家经济建设和民族地区或的发展的物质基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地方的自然资源,并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规划,优先合理的开发利用。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进行资源开发是,要对该自治地方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3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GDP )完成10381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1994-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年均增速为9.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
  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民族自治地方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民族文化荟萃的地方,所以,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功能之一历史文化典籍,保护民。自治机关负责组织、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2003 年,我国完成了《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 》、《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和《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料丛刊 》等5种少数民族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合计403册,达9000 多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
  (三)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
  解放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民族之间的歧视、隔阂、斗争十分严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疏通改善民族关系,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仅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同时又保障本地区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要帮助本地区其他民族建立相应的自治县、自治乡。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有利于打击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结束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资料:

  1. 陈云生著《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1月。

  2. 金炳镐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 王铁志、沙伯力主编《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出版社,2002年。

  4.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论文,加急!!!!

2. 我国的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制度是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
分别解释起来就是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叫做我国的政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现今世界上存在两种制度:一种是私有制制度,一种是公有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有制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三.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
3.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3.2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主要职能之一,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

3. 如何增强自己及他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信念,树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自觉与自信,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与自信。 时事评论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所构成的复杂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含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柱,是因为,这一制度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要求并且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是一种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既汲取了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又能对人类制度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比较与竞争中所彰显出来的巨大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密切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国家统一与保证各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相结合,使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保证了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当家做主开辟了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避免了西方民主制度形式大于实质、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和效率低下的弊端,它与西方国家的多党竞选、三权分立、两院制有着本质区别。它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本质上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权利,为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不搞单一公有制,也不搞全盘私有化,从而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都进行了改革与调整,比如,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我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有效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相适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有优势。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和建设中始终强调、一贯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私有制和个人利益至上不同,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奠定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实制度基础。同时,为了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民主与集中相结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高度的人民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统一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它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越性的有效发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既保证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做主,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又为国家实现集中统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设计,能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克服西方民主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弊端,提高决策效率;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有利于中央政令统一、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自信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高度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才能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围绕打破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围绕打破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自主自觉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第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遵循。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就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能够始终沿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正确方向推进。二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形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前提。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节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可以预料和不可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中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要以解放思想为强大的思想武器。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制度上的每一个重大创造,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取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和制度成就;才能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方针政策,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扩大开放,在比较、鉴别、吸收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进一步在国际比较和竞争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第四,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应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民主恳谈制度等,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应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上。

如何增强自己及他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4. 中国时事新闻网是正规网站吗,有新闻采编权吗?

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

5.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共为实现社会主义化,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济上是一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共为实现社会主义化,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和不善的方面

计划经济优点 
1. 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 
2. 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 
3.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尤其是通过 有计划的收入分配保证总供求的平衡,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提高 
4.能保证国计民生 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从而稳定社会 
5.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缺点 
1. 指令性计划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 
3. 容易孳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 
4. 信息不完全,容易导致供求脱节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市场的功能 
1. 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是根据价格信号反映供求缺口而指导企业生产 
2. 它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有自我调节,自动平衡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机制来进行的 
3. 市场机制是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的内在推动器,这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进行 

4.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强 
5. 动力刺激和竞争淘汰压力 
缺陷 
1. 忽视长期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对经济总量无力调节 
2. 对于大的结构调整,市场机制显得软弱无力 
3. 调节具有局限性 
4. 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保证公平竞争 
5. 市场竞争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问题 
6. 难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哪些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哪些法律

8. 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面对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渗透,面对社会转型期凸显的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如果做不到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我们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真正做到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数历史事实雄辩的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不时会有各种杂音、干扰,其中,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有着较大的迷惑性,我们必须澄清理论是非,坚定道路自信。民主社会主义原名社会民主主义,最初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表现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其党的名称曾经多次变更。在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人已不再把社会主义视为制度和目标,只是企图对现存资本社会主义的不断调整去实现平等和互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她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而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种社会具体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重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普遍采用的“三权分立”制度的根本区别,深刻理解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在中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

不同制度的产生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洛克和孟德鸠倡导的分权学说。资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独占不与他人分享的政治制度。“金钱政治”是其本质。资产阶级掌握全部国家机器,但仍然需要“三权分立”来包装,来平衡其内部的利益,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性、真实性;而“三权分立”制度则体现出虚伪性、欺骗性。

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受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我们既要看到“三权分立”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统治可能是有好处的,比如他们的选举制度,其基本思路是依靠法律、制度,建立具体的可操作性程序、规范。这种精密的选举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国家民主较高程度的制度化。同时又要清楚的看到这种所谓的好处是对西方资产阶级而言的,只能适合他们的社会基础,如果我们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就会出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效果。我们虽然不能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若用于西方就一定优越其“三权分立”制度,但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符合我国的国情,治国效率高。

从本质上说,制度只是个工具。实行什么样的根本政治制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政体的性质。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过程,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最好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的。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澄清关于“三权分立”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党派成员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我们增强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

同样,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基本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重点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多党合作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西方的多党制,在“民主、自由、人权”的招牌下对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迷惑性。如果我们不能在理论上清醒,就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去热衷于追求多党制。

建立什么样的民主模式,取决于四个具体因素。一是基本国情,二是国民性,三是民族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四是国际环境。衡量一种政党制度是不是一种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在于政党政治自身的形式是不是竞争性的,而是在于它能否反映并实现了民主的价值。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看能否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十八大报告将协商民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继续奋斗。作为一名农工党员,我们要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无愧于农工党员的光荣称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