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负债下的现金流匹配策略有哪些?

2024-05-11

1. 多重负债下的现金流匹配策略有哪些?

现金流匹配策略是按偿还期限从长到短的顺序,挑选一系列的债券,使现金流与各个时期现金流的需求相等。这种策略没有任何免疫期限的现值,也不承担任何市场利率风险,但成本往往较高。与多重免疫策略相比,现金流匹配没有持续期的要求,但要求在利率没有变动时仍然需要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

多重负债下的现金流匹配策略有哪些?

2. 多重负债下的现金流匹配策略有哪些?

现金流匹配策略是按偿还期限从长到短的顺序,挑选一系列的债券,使现金流与各个时期现金流的需求相等。这种策略没有任何免疫期限的现值,也不承担任何市场利率风险,但成本往往较高。与多重免疫策略相比,现金流匹配没有持续期的要求,但要求在利率没有变动时仍然需要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

3. 企业价值评估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企业价值评估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4. 商业模式都有哪些类型?


5. 商业模式都有哪些啊,最近听说有什么cp模式?

可以把商业模式分为两大类

  (1)运营性商业模式。重点解决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与产业价值链环节的互动关系。运营性商业模式创造企业的核心优势、能力、关系和知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产业价值链定位: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产业链条中,在这个链条中处于何种地位,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战略应如何定位。
  赢利模式设计(收入来源、收入分配):企业从哪里获得收入,获得收入的形式有哪几种,这些收入以何种形式和比例在产业链中分配,企业是否对这种分配有话语权。
  (2)策略性商业模式。策略性商业模式对运营性商业模式加以扩展和利用。应该说策略性商业模式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业务模式;企业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和利益,包括品牌、产品等。
渠道模式;企业如何向客户传递业务和价值,包括渠道倍增、渠道集中/压缩等。
组织模式;企业如何建立先进的管理控制模型,比如建立面向客户的组织结构,通过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数字化组织等。
  每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都意味着一种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机会的出现,谁能率先把握住这种商业机遇,谁就能在商业竞争中先拨头筹。
  商业模式具有生命性,一个世纪前,金?吉利通过赠送产品来赢得财富,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今天当各商家都用打折或买一送一的方式来促销时,这就不再是一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具有可移植性,如果今天我们生产剃须刀片的企业仍然通过免费赠送剃须刀来卖刀片,它就不能称之为商业模式,而当新型的网络企业通过各种免费方式赢得眼球时,我们就能称这种免费形式为网络企业的新商业模式。在企业的创办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有多种创新形式,偶尔的一个创新也许就能改变企业的整个经营模式,也就是说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偶然性和广阔的衍生性。


制造商领域的商业模式

  所谓的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性资源,结合市场状况与合作伙伴的利益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商业运行组织,这种商业运行组织一般会设计到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终端商以及消费者等综合性利益,因此,商业模式是一种多赢价值体系下,主导企业一种战略性构思。商业模式不同于单一的渠道策略,商业模式更多地是一种基于利润结构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性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渠道铺货策略。
  制造商,品牌商,经销商,终端商,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商业模式。这里主要针对快速消费品与耐用消费品制造企业,因此,所说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为制造商(含品牌商)商业模式。目前,制造商商业模式主要有如下六种形式。
  第一、直供商业模式。主要应用在一些市场半径比较小,产品价格比较低或者是流程比较清晰,资本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大公司。直供商业模式需要制造商具有强大的执行力,现金流状况良好,市场基础平台稳固,具备市场产品流动速度很快的特点。由于中国市场战略纵深很大,市场特点迥异,渠道系统复杂,市场规范化程度比较低,在全国市场范围内选择直供商业模式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即使强大如口可可乐,康师傅等跨国企业也开始放弃直供这样商业模式。但是,利润比较丰厚一些行业与产业还是会选择直供方式商业模式,如白酒行业,很多公司就选择了直供的商业模式。云峰酒业为了精耕市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销售性公司,直接控制市场终端,广州云峰酒业,西安云峰酒业,合肥云峰酒业,湖北云峰酒业等公司在当地市场上均具备一定的实力与良好的基础;如很多OTC产品也会选择直供市场。
  第二、总代理制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为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所广泛使用。由于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个最为核心的苦难,其一是团队执行力比较差,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构建一个庞大的执行团队,而选择经销商做总代理可以省去很多当地市场执行面的困难;其二是资金实力上困难,中国中小企业普遍资金实力比较薄弱,选择总代理制商业模式,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占有总代理上一部分资金,更有甚者,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最初原始资金的积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第三、联销体商业模式。随着大量中小企业选择采取总代理商业模式,市场上好的经销商成为一种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很多经销商对于鱼目混珠的招商上产生了严重的戒备心理,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很多比较有实力的经销商为了降低商业风险选择了与企业进行捆绑式合作,即制造商与经销商分别出资,成立联销体机构,这种联销体既可以控制经销商市场风险,也可以保证制造商始终有一个很好的销售平台。联销体这种方式受到了很多有理想,有长期发展企图的制造商欢迎。如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娃哈哈就采取了这种联销体的商业模式;空调行业巨头格力空调也选择了与区域性代理商合资成立公司共同运营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
  第四、仓储式商业模式。仓储式商业模式也是很多消费品企业选择商业模式。很多强势品牌基于渠道分级成本很好,制造商竞争能力大幅度下降的现实,选择了仓储式商业模式,通过价格策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九十年代,四川长虹电视在中国大陆市场如日中天,为降低渠道系统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价格竞争能力,长虹集团就选择了仓储式商业模式,企业直接将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里。
  仓储式商业模式与直供最大的不同是,直供属于企业不拥有直接的店铺,通过第三方平台完成产品销售,企业将货源直接供应给第三方销售平台。而仓储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拥有自己的销售平台,通过自己的销售平台完成市场配货功能。
  第五、专卖式商业模式。随着中国市场渠道终端资源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品企业选择专卖形式的商业模式。如TCL幸福村专卖系统,五粮液提出的全国两千家专卖店计划,蒙牛乳业提出的蒙牛专卖店加盟计划,云南乳业出现的牛奶专卖店与牛奶总汇等。选择专卖店商业模式需要具备三种资源中的任何一种模式或者三种特征均具备。其一是品牌。选择专卖商业模式的企业基本上属于具备很好的品牌基础,消费者自愿消费比较多,而且市场认知也比较成熟;其二是产品线比较全。要维系一个专卖店具有稳定的利润,专卖店产品结构就应该比较合理,因此,选择专卖渠道的企业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产品线;其三是消费者行为习惯。必须看到,在广大的农村市场,可能我们这种专卖模式就很难起到推动市场销售的功能,因此,专卖商业模式需要成熟的市场环境。
  专卖式商业模式与仓储式商业模式完全不同,仓储式商业模式是以价格策略为商业模式核心,而专卖商业模式则是以形象与高端为核心。
  第六、复合式商业模式。由于中国市场市场环境异常复杂,中国很多快速消费品企业在营销策略上也选择了多重形式。复合式商业模式是一直基于企业发展阶段而作出的策略性选择。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无论多么复杂的企业与多么复杂的市场,都应该有主流的商业模式,而不能将商业模式复杂化作为朝令夕改的借口,使得营销系统在商业模式上出现重大的摇摆。而且,我们应该了解,一旦我们选择了一种商业模式,往往需要在组织建构,人力资源配备,物流系统,营销策略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我们就不能认为这个企业已经建立其了成熟的商业模式。

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

  在营销学或管理学理论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诸如“通用、丰田、可口可乐、NIKE、麦当劳”等等耳闻能详的国际知名品牌,经济达尔文主义会促使中小企业将大企业、大品牌定立为自己的标竿,而且他们享誉国内外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能为学者们的论文论据增添几分权威性;反之亦然,故此,对中小企业进行研究难免有所受到企业和学者的偏废。
  但是,我们需要质疑的是,仅占据企业总数不到1%的大型、特大型企业的某些成功经验,或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来的一部分理论,是否也是能适应“占据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的普遍规律?至少,从统计学选样的角度来看,其结果更应该是否定的。
  即便从经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出发,中小企业将大企业、大品牌定为标竿自有其道理,但是否也应该注意,这种标竿企业的标竿意义也是非常局限的,毕竟大企业、大品牌与中小企业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其表现在品牌、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技术能力、人才资源、以及市场控制力等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明显差距。
  在实践中,经过我们长期专注于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简单地复制大企业、大品牌的成功营销经验和模式,或简单运用现代营销理论到中小企业的营销实践中,效果往往会差强人意。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确需要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营销和营销管理方法。这也是此中小企业研究系列的立意所归,笔者寄希望抛砖引玉,以一种新的思维角度来激发读者的灵感,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勉励。  
  创业型企业的快速成长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利的外部市场和行业条件,一是内在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但是如何用企业内部有限的资源去把握“无限”(相对创业型企业的产能而言)市场需求,其间需要有合理的商业模式去嫁接。  
  一、中小企业更需要商业模式研究
  曾经有杂志组织评定最优商业模式的研究专题,向社会征集商业模式案例,但在案例入围标准中注明,“尚在创业期,或者刚刚渡过创业期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尚未定型,不在此次评选考虑范围之内”。此言大概隐含两个假设前提,第一,成熟企业的才有借鉴意义;其二,商业模式研究对于成熟企业才更有意义;笔者却持有恰好相反的观点:其一,中小企业更需要商业研究;其二,中小企业更需要研究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暂且不谈两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不同的商业模式是如何给企业释放出截然不同的生产力的。它能让你对“商业模式研究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有着基本的感性认识。  
  先来看看华氏公司的例子。
  95年,华氏公司(化名)开发了汉字扫描识别软件,其技术含量在当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当时在考虑将技术产品化和商品化的时候,采取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即只对客户提供文字扫描识别的服务,而不是有形产品或软件,主要定位在当地的报社和杂志社,因为杂志社需要把以前的报纸资料录入电脑,靠人工输入费时费力,当时需求很大,企业发展两年后,人员规模迅速扩张到逾50人,而业务量却不到600万/年,如果要继续成长,人员规模还要继续扩大,如果还要考虑往市外或省外拓展,则需要大量资金租营业场所和装修门面,还要购置大量的电脑,巨大的投入以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事实让公司犹豫不决。
  显然,后来经过我们咨询公司的建议,其商业模式的调整方式为:将原来的软件分解为扫描和汉化两部分,其中扫描录入部分需要大量人力,公司将这部分免费送给那些待业在家,且有电脑的社会闲散劳动人员,吸纳这些人员作为弹性工作制员工,他们只需完成录入的动作,将录入好的电子文档交给公司,再由公司通过另外一半的识别软件进行格式转换,公司此时只需两个人就够了,其中一个人操作软件,另外一人负责做好工作人员的业务管理和考核。
  这样,不仅解决了公司人员与业绩成比例增长的矛盾,还整合了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人力资源成本也相对降低了;同时这些员工不仅可以是生产员工,也可以是销售人员,对于华氏公司来说,销售队伍也大大强化了;而且市场有什么变化,公司也容易灵活应对。
  我们再来看看海城(化名)企业的案例。
  海城的主打产品是智能防盗电子系统,这种电子防盗器主要是用来替代传统的“防盗网”和“防盗门”的产品,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高,在经营这种产品的时候, 海城在销售方式上采取自营直销的方式,通过大量宣传推广来激发市场,另外这种产品也因为需要安装调试,故海城特意培养一支专业的安装服务队伍,这便是海城商业模式的基本雏形。
  当我们问及其经营状况的时候,海城的老板却感叹市场的确是很大,但是自己却感觉驾驭不了,主要是销售和安装队伍的扩张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另外企业的资金越来越紧张,企业越发展感觉压力越大。
  在访谈中获悉,公司产品都需要专业安装人员,但是产品的售价一般只有三、五百元,粗略计算一下,一旦海城的年营业收入突破一个亿,根据工作量倒推,海城至少需要700至1000名安装服务人员,而且仅管理安装员工的管理人员也要配置约50人以上,一旦流动率高,其招聘培训成本也是一笔巨大开支。
  这种人员规模与市场成长之间的线性关系无疑是给成长型企业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从财务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工成本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攀高意味着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更高,也就是说,市场虽然成长了,但是企业很难获得相当的规模效应;而且,一旦经营不太景气,这种高额的固定成本容易让公司更快陷入经营的困顿
  再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人力资源要素上,很顺其自然的逻辑是,企业注定会决定企业会将服务质量的提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毕竟,如果公司在服务上不能提升,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不言而喻,这种无奈让企业的战略选择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对于海城的防盗系统而言,无疑技术含量应该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而不应该是服务,原因太简单了,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安装时对服务态度的满意,而更在意安装后的防盗效果。  
  对于这种情况,前车之鉴,屡见不鲜。令人熟知的红桃K集团也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红桃K曾经红极一时,今天却几近销声匿迹,当时红桃K的内部逐渐摸索出一种市场扩张的模式,即业务员只需一天卖不到一盒,就能自己养活自己,公司将之转变为基本的销售政策,便大张旗鼓扩大销售队伍。
  其销售额也曾一度达到17亿,人员达到几万人,巨大的营销团队,对于企业的管理控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果不其然,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当红桃K的市场成长物极必反时,销售稍有下滑,就引起资金链的紧绷,广告宣传削减,销售再下滑,资金链再绷紧,这种恶性循环一下子将企业的销售拉下来,惨淡的境况导致营销团队士气低沉,流动率骤然攀升,平时管理失控所致的问题随之都浮出水来,熟悉红桃K内幕的人都知道,在其内部,曾经有一个近百人的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公司与营销人员之间的劳动纠纷和各种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理。  
  鉴于此,海城接受了一个简单的建议,取消安装服务,取而代之的是,编制一本傻瓜式的《安装使用说明书》,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安装和调试操作规范,替代专业的安装人员;
  另外,鉴于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因为要扩大产能、增加研发资金、扩编队伍等,相比成熟企业更加需要资金的现实,我们建议海城在前期销售模式上以代理为主,强化协销,既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又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比单打独斗占领市场的速度就要快得多。
  而且,海城可以腾出精力来专注于品牌营销和技术研发,也就自然抓住了价值链条上的关键环节,确保了海城具备整合价值链条的发牌权。
  二、中小企业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海城与华氏都是中小企业,他们都有好的技术和市场商机,但是商业模式却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的步伐,这是他们商业模式有共性的地方,但是这是不是所有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所共有的特性呢?
  经过我们对武汉市一百多家中小企业的访谈调研基本上印证了这一推断,相比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常常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市场待遇:
在资本市场,资本常常觉得中小企业生存风险大,尽管回报高,大多也不愿意轻易投资;
在人才市场,人才大多偏好大企业,中小企业常常出现“庙小留不住大和尚”的局面;
在技术上,投入同样数目的科研费用,对大企业而言或许是九牛一毛,对小企业而言常常称得上是孤注一掷;
在客户面前,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可以让他们获得客户的更多信任,甚至支付更高的溢价,而中小企业有时贴着本钱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消费者还常常是不屑一顾。
  可见,中小企业要在处在如此劣势地位的情况下,如果还要步人后尘,进入成熟的市场,盲目模仿和借鉴大企业的成功模式,不言而喻,要后来居上,只能是个梦想。
  事实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立项时,手上没有过硬的产品(有的甚至是领先国际的独家专利)、市场没有相当的潜在需求这两个前提条件,他们是不会把自己的“血汗钱”轻易投下去的。
  正是因为这两个先天的优势,再加上基数小,以致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倍速式增长几乎只能是中小企业(创业型企业)的“专利”,如此超速发展,在中小企业中也不足为奇,但是商机稍纵即逝,企业要进一步把握商机,则意味着需要快速投入人力物力,扩大产能,此时很容易出现海城和华氏那样的问题,“巨大”(相对)的资金需求常常扼杀企业快速扩张的念头,常常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后来的大企业轻易地捡走。  
  到此时,我们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中小企业发展阻力的主要原因:其“自身的资产增殖的能力和速度”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对快速投入增量资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受到市场的不公平待遇,显得尤其尖锐。
  而海城和华氏就是通过设计一种对资源有很强整合力的商业模式,来破解这种矛盾的。海城和华氏原来的商业模式只是封闭式地配置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而重新塑造后的商业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对社会其他资源有更强的整合力,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所配置、抑或所整合到的资源不仅是可以是企业已经拥有的,也是企业可以整合的社会资源。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商业模式设计有两个要点,其一,中小企业在商业模式上不能简单模仿成熟的商业模式;其二、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通常要具备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尤其是创业型的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更关注扩张与发展,而大型企业更关注持续。  
  顺着这种思路,再来看商业模式的本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企业行为就是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经营状况下,把企业的资源已经拥有或能够拥有的资源组织起来,实现最佳的产出(或价值创造),这种组织方式就是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设计的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而已。
  可见,商业模式是个性化的,是不容拷贝的,因为同时有两个企业已经拥有或能够拥有的资源几乎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在咨询行业,一旦企业有了市场营销的需求,咨询师常常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营销手段来实现‘救死扶伤’的终极目标”。而这正是‘市场的问题必须用4P理论来解决’定式思维的表现。
  此时,何不抬高视角,从商业模式重塑的角度出发,从源头上进行系统调整,以更加适应市场环境和符合企业资源状况的商业模式,来获取更快的发展。在华氏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同样的技术,产品化的形式不一样,其应对的商业模式也就不一样,其发展的逻辑和路径也就不一样,商业模式所释放的生产力也就截然不同。
  忽视这个规律,即便营销技术再好,根子上的问题不解决,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商业模式都有哪些啊,最近听说有什么cp模式?

6. 资产收购中的难点与工作要点是什么?

在资产项目并购中定价错误往往会导致:痛失良机、物非所值、贱卖资产或者没法脱手 那么,如何避免这4种情况的发生呢?

资产合并与收购是当前国内外非常活跃的一种交易。其表现形式包括,企业全部或者部分所有权的转让交易、企业新发行股票的认购交易、经营性资产所有权转让等。在这些交易活动中,对资产的估值,通常是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交易双方在定价谈判中的重点。一般商品的定价基本上取决于其对使用者的直接效用多少的判断,而金融资产的定价则基本上取决于其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和可能性的估计。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缺乏市场的概念,在涉及金融资产估值的时候,普遍以账面值来作为定价标准。实际上,账面值只是一个资产取得成本的纪录,并不能完全代表资产的市场价值。因此,完全按照资产的账面值来定价,很可能导致价值高估或者低估的情况。一般来说,在一项资产并购项目中,吃亏的往往就是定价错误的一方:买不到被你低估的资产(痛失良机!)、买到了被你高估的资产(物非所值!)、卖出了被你低估的资产(贱卖资产!)或者卖不掉被你高估的资产(没法脱手!)。根据笔者多年参与资产并购活动的经验,内地很多企业家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操作人员,在这方面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上述4种情况屡见不鲜。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上介绍在资产并购活动中使用较多的相对估值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提供帮助。
绝对估值方法与相对估值方法
在金融理论中,资产估值方法可分为相对估值方法和绝对估值方法。绝对估值法主要根据投资对象现金流情况,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风险因素,以测算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又称为现金流贴现估值法,其原则是以一个合适的贴现率计算出投资对象各期现金流的现值并相加,以得到该资产的合理价格。
现金流贴现估值法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在金融资产估值中最客观和最科学的方法。不过,在实践中,这种估值方法的运用较为复杂和困难。首先,分析者需要对评估资产未来的自由现金流进行预测和估算,这种预测存在很多分析者个人主观的判断,往往在不同分析者之间难以得到统一。其次,分析者需要估算出合适的贴现率。在对上市公司的贴现率估算时使用资本资产估值模型(CAPM)可较精确地确定,但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却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法通过市场数据来确定,往往只能借助相似上市公司的指标来估算。可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性较低,导致其与上市公司的股权相比在估值上可比性降低。尽管在很多大型的企业并购案中,绝对估值法也经常被用于估值分析,但通常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和参考。 
资产的相对估值法(Relative Valuation or Comparative Valuation)指通过参考“可比”公司价值或其他某一变量,如收益、现金流和账面价值等比率来对目标资产的价值做估算。相对估价法包括市盈率、价格/账面值比率、价格/销售额比率、PEG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等。其中以市盈率的使用最为广泛和普遍,以下重点对这种方法做详细介绍。
市盈率指标的经济意义
市盈率作为资产定价方法,是投资领域里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其使用的方便性,在投资者中使用极其普遍。事实上,在资产并购活动中,市盈率估值方法也常被用于资产定价的依据。鉴于很多人对于市盈率有片面的认识,笔者先对市盈率指标作一个论述。
市盈率的全称就是市价与盈利之比率。其计算公式中包括三个变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指标,就可以计算出第三个指标。其中任何一个指标出现变化,我们都可以预测到其影响。
在运用市盈率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到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的概念。静态市盈率是以现价与上一年度的每股盈利所计算出来的市盈率。动态市盈率则以现价以及预期的当年每股盈利所计算的市盈率。人们在对资产定价的时候,关注的重点是动态市盈率。显然,动态市盈率水平涉及股息增长比率。而动态市盈率的高低与几个重要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市盈率在运用中需要考虑成长性。盈利增长率为正数的情况下,动态市盈率就较静态市盈率为低。显然,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其资产或股票对于投资者就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其价格也倾向于上升。
其次,市盈率与利率存在密切的比较关系。市盈率的倒数可以理解为投资收益率:每股盈利/每股价格。例如,某公司股票的市盈率10倍,代表该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为10%。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投资收益率当然与市场利率水平很有关系。在市场利率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收益率也较高,因此,投资者接受较低的市盈率水平,反之亦然。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日本的股市平均市盈率长期都维持在数十倍的水平,即使在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爆破以后,日经指数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日本上市公司的盈利也大幅下跌,日本的市盈率水平仍然长期维持在约50倍的水平。有学者经过数量研究发现,日本国内的市场利率水平长期偏低,与日本股市市盈率长期居高不下的现象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性。日元在近二十年来长期处于接近零利率的低息时代。设想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市盈率为50倍,即每股盈率为股票现价的1/50, 或2%。如果该公司每年都把一半的盈利用于分红,投资者可获得利息收益率1%。显然,相对于把钱存银行,购买50倍市盈率的股票还是有其吸引力的。
其三,市盈率与派息率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金融学的一个重要财务概念是可持续增长率。简化的可持续增长率等于股本收益率乘以留存利润率。显然,可持续增长率与留存利润率之间成正比关系,留存利润率越高,可持续增长率就越高,反之亦然。成长性较高的公司通常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较大,倾向于不派股息或者派较少的股息;成长性较低的公司通常缺少进步发展的好项目,手上的现金没有更好的投资用途,倾向于分配给投资者,以降低公司的资本规模。因此,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对于外行人来说似乎奇怪的现象:股息收益率较低的公司股票,市盈率反而比那些股息收益率高的股票更高。
其四,资产流动性与市盈率存在密切关系。流动性在金融学里是一个含有多重意义的概念。当我们讨论宏观经济形势或者整个金融市场状况的时候,流动性常被用于说明货币供应量。当我们讨论资产估值问题的时候,流动性指的是资产变现的容易程度和所需的时间。一种资产变现越容易、所需时间越短,其流动性就越高。在金融市场里,一种资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带来的现金流,还取决于其流动性,流动性越高,资产的价值越高,其市盈率也越高。
市盈率在企业并购中的估值运用
当我们对市盈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股数,市盈率保持不变,但分子变为公司总市值,分母则变为总利润。
在估算企业价值的时候,以该企业的盈利水平作为议价的基础,在双方商定了市盈率后就可以确定公司的估值。如目标公司的年净利润为1亿元,双方谈判确定市盈率水平为10倍,那么,该公司的市值就是10亿元。因此,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交易双方可以根据交易标的盈利情况来估算和讨论定价水平。由于企业并购活动在金融市场中越来越多,资产交易也形成了一个比较活跃的市场,资产拍卖以及股权交易所的行情为资产交易的市场定价提供了参考依据。资产价格水平通常都以市盈率的多少倍来表达,而且其水平也是随行就市,市场的参与者需要关注市场的行情变化。而且,考虑到市盈率指标与很多因素有相关关系,因此,在使用市盈率指标时也必须考虑那些因素的状况。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实践中,有几个原则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重视动态市盈率。尽管定价的参考指标是过往的业绩记录,但是作为收购方,更加重视未来的盈利能力。如果其认为未来的盈利能力有别于过往的业绩记录,则需要按照对未来的预期盈利水平来定价。笔者参与或研究过的案例中,鲜少完全按照过去的盈利记录来作价。较多的是按照当年未完成年度的预期利润来定价,也有把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期利润作为参考指标的。
无锡尚德在2005年年中在为上市做准备的公司重组中,引进以高盛为首的海外风险投资商8000万美元的股本投资,该笔资金进入以后,将占公司股本多大比例?交易双方经过谈判,最后借助市盈率定价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无锡尚德在2003年的盈利只有92.5万美元,2004年的盈利只有1975万美元,而据管理层的估计,2005年将可以完成4500万美元的净利润。最终,高盛为首的风险投资机构与该公司达成了协议,按照6.393倍的市盈率来计算,公司的总市值为2.8769亿美元。而风险投资机构投入的8000万美元占公司的27.81%。如果用同样的市盈率水平,并以2004年度的盈利来计算,无锡尚德公司的总市值只有1.2826亿美元。相应地,风险投资机构的股权比例将达到62.37%!由此可见,静态市盈率与动态市盈率的使用存在巨大的差别。
第二,重视资产经营和盈利的稳定性。使用市盈率定价,是假定未来该资产为投资者带来的现金流保持不变的一个水平。但事实上,资产经营环境未来的变化可能很大,盈利也不可能保持不变。因此交易双方对于未来盈利的稳定性要有估计。如果企业的行业竞争性强,经营风险较高,盈利的稳定性就比较差,通常市盈率相对低一些,反之亦然。事实上,考虑了风险因素以后,资产收购一方通常会要求出售资产一方做出承诺,比如保证当年或者更长时间内的公司盈利水平至少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如果达不到的话,资产价值需要按照实际盈利水平进行重估,而出让方必须对受让方做出补偿,即交易双方在资产转让协议中需要有所谓“对赌”条款。上述的无锡尚德引进风险投资的交易中规定,如果2005年结束以后,经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定的公司净利润如果达不到公司管理层承诺的4500美元,则公司价值将按照6倍市盈率(稍低于原定的水平)进行重估,而风险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将相应提高。一般来说,对于当年盈利承诺设定“对赌”条款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但是对于超出本年以后的盈利水平做出承诺的要求则通常会被出让方拒绝,理由是资产在出让以后原所有人对于经营过程没有控制力。
第三,重视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通常一个公司未来稳定持续经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因此,交易双方除了看公司的盈利能力,仍然要关注公司的资产和财务状况。对于卖家来说,资产质量较好和稳健的财务状况是其价格谈判的强有力理由。而如果公司内部的现金金额超出正常经营所需则应该考虑把它以分红方式剥离出拟出售的公司,或者在价格上予以补偿体现。有些交易的收购方为了不牵扯到公司原来的商业债权和债务关系,要求交易内容不包括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而由原所有人负责清理。这些具体的内容通常都需要交易双方的协商。
其他相对估值方法
在财务分析中,人们还经常使用其他的相对估值方法,常用的方法还包括市净率估值法、企业价值倍数估值法等。
市净率为股价与每股净资产之比。公司净资产是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留给股东们的剩余价值。而市净率就是衡量投资者愿意以净资产值的多少倍价格来购买其净资产。由于净资产值是以账面值来计算,该指标通常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公司的实际市场价值。不过,在投资者无法获得公司实际市值的情况下,账面值仍然是人们判断公司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引用了公司股票市场价格计算的市净率越高,说明其账面值的溢价倍数越高,表明投资者愿意出更高的溢价来购买这笔净资产;而市净率倍数越低,说明其账面值的溢价倍数越低,表明公司净资产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差。
市净率估值法一般以行业平均市盈率或者同行业企业平均市盈率作为比较的参照,来判断评估对象的相对价值。市净率估值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周期性较强的行业、资产值较大且账面价值相对稳定的行业和企业、银行、保险和其他流动资产比例高的公司等。对于那些账面价值的重置成本变动较快的公司、固定资产较少的公司以及商誉较多的服务行业适用性则不很强。
企业价值倍数,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公司估值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
其中,EV为企业价值,EBITDA为未扣除利息、所得税、折旧与摊销前的盈余。
企业价值指的是企业总资产的市场价值,不仅包括公司股本的市场价值,还包括公司债务的市场价值。未扣除利息、所得税、折旧与摊销前的盈余也等于售货收入扣除了售货成本和管理费用后的盈余部分。
这个指标的意义与市盈率类似,就是通过衡量投资成本与年投资收益的倍数来估算投资对象的价值。与市盈率不同的是,该指标的分子部分不仅考虑股本投资人权益的市场价值,还加上了公司债券人权益的市场价值,而分母部分除了净利润外还加上已支付的利息、所得税、折旧与摊销费。市盈率表示的是股票市值和净利润之间的倍数,而企业价值倍数表示的是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与一年的企业收益间的比例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其对应于企业价值包括债务资本的价值,因此在考虑收益因素的时候不仅要包括利息,还要包括折旧费和摊销费用。因为折旧费和摊销费用是非现金项目,提取后仍然是留在企业,可以用于还本付息。
需要指出的是,在资产并购交易中,交易双方在使用某种指标(比如市盈率)用于定价的标准,但是往往各自以其他的指标作为抬价或者压价的理由。因此,操作者需要熟悉各种分析方法,以方便与对方的沟通,并寻求达成有利于己方方案的目的。

7. 股票的价值如何估算?

在这里介绍下常用的三种估值方法:
一、股息基准模式,就是以股息率为标准评估股票价值,对希望从投资中获得现金流量收益的投资者特别有用。可使用简化后的计算公式:股票价格=预期来年股息/投资者要求的 回报率。例如:汇控今年预期股息0.32美元(约2.50港元),投资者希望资本回报为年5.5%,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汇控目标价应为45.50元。
二、最为投资者广泛应用的盈利标准比率是市盈率(PE),其公式: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使用市盈率有以下好处,计算简单,数据采集很容易,每天经济 类报纸上均有相关资料,被称为历史市盈率或静态市盈率。但要注意,为更准确反映股票价格未来的趋势,应使用预期市盈率,即在公式中代入预期收益。
投资者要留意,市盈率是一个反映市场对公司收益预期的相对指标,使用市盈率指标要从两个相对角度出发,一是该公司的预期市盈率和历史市盈率的相对变化, 二是该公司市盈率和行业平均市盈率相比。如果某公司市盈率高于之前年度市盈率或行业平均市盈率,说明市场预计该公司未来收益会上升;反之,如果市盈率低于 行业平均水平,则表示与同业相比,市场预计该公司未来盈利会下降。所以,市盈率高低要相对地看待,并非高市盈率不好,低市盈率就好。如果预计某公司未来盈 利会上升,而其股票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则未来股票价格有机会上升。
三、市价账面值比率(PB),即市账率,其公式:市账率=股价/每股资产净值。此比率是从公司资产价值的角度去估计公司股票价格的基础,对于银行和保险公司这类资产负债多由货币资产所构成的企业股票的估值,以市账率去分析较适宜。

股票的价值如何估算?

8. 王健林都忍不住吐槽,投资海外足球到底有多烧钱

投资足球“每年都得烧钱,但是很难赚钱”,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如是表示。

近年来,中国资本在海外足球市场掀起“买买买”的热潮:万达集团出资4498万欧元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20%的股份,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出资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约70%的股份,中欧体育投资公司出资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约99%的股份……

区别于长远的远景规划,收购海外俱乐部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俱乐部本身的财务危机、中国投资者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都需引起关注。

“扫货”海外足坛

国内政策利好,加上海外足球俱乐部整体不景气、普遍经营状况不佳,促成了中国资本出海扫货的最佳时机,也为中国足球发展改革带来历史机遇。

自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开始在海外足球市场“开疆拓土”。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海外收购足球俱乐部金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就有33起,总投入近400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相比,收购笔数增长50%,金额增长两倍以上。

2016年,海外收购俱乐部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仅2016年8月,就有三单海外收购俱乐部的案例。8月5日,中欧体育投资管理公司宣布与意大利菲宁维斯特公司完成签约,斥资7.4亿欧元收购意甲豪门、红黑军团AC米兰足球俱乐部99.93%的股权。同一天,云毅国际(上海)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宣布收购英超西布罗姆维奇俱乐部控股公司。奥瑞金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则宣布以700万欧元价格收购法国欧塞尔足球俱乐部59.95%股权。就在不久前,苏宁集团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将以2.7亿欧元的总对价,购买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权,这是我国民企海外收购的首家G14足球俱乐部。

巨头纷纷出海投资海外足球俱乐部与国内政策风向密切相关。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随后《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落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并将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鼓励发展职业联盟。

在此背景下,海外俱乐部也十分看好中国市场。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体育门票、商品和广告总收入估计为34亿美元,仅为美国(636亿美元)的5.3%,上升空间巨大。

《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多起并购发现,中资在海外的“疯狂扫货”已经涉足英超、西甲、法甲和意甲等世界顶级联赛,其中既有蒋立章这样的个人出资,也有苏宁等大型企业,还有众筹模式财团,其中少部分企业在并购前便已经在体育产业布局。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表示,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集团布局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同时,也是苏宁全球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苏宁将积极利用国际米兰在全球各地的知名度,帮助苏宁拓展海外市场。

自2013年始,苏宁战略投资PPTV,其麾下PPTV体育是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网络直播平台;同年11月,苏宁接手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正式进军体育产业;2016年5月,苏宁入股体育数据运营平台创冰科技;6月,苏宁体育产业集团成立。

烧钱容易赚钱难

区别于长远的远景规划,收购海外俱乐部面临的短期风险不得不防。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表示:“投资足球能给你带来影响力,但是不会让你赚钱,每年你都得烧钱,这是肯定的。这的确会引人瞩目,但是很难赚钱。”

在海外足球产业投入巨资,其背后无疑对中国足球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相比较而言,中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份额小,借助海外并购之路实现“弯道超车”确实可能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分析人士认为,中资出手海外足球俱乐部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借助其商业化能力提升业绩。欧迅体育副总裁姚振彦表示,体育产业投资长、回报慢,但衍生出来的品牌价值、广告价值等无法直接用投资回报来衡量。

富国富民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世渝说,比如收购国米潜在的机会价值很大。一是每年到意大利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至少有27万至30万,将会为国米比赛带来大量的门票收入;二是国米品牌的相关衍生品如鞋服、生活用品等,会带来广告收入,与中国市场对接后,这一部分收入将继续扩大。同时,苏宁也将借助国际米兰力争跻身国际知名品牌行列。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足球俱乐部收入来源包括三种:比赛日收入(球票及周边)、电视转播收入(国内赛事及洲际赛事)、商业收入(赞助商、产品销售、球场旅游、其他商业行为)。

德勤数据显示,2014至2015赛季英超盈利7.18亿欧元,德甲盈利3.16亿欧元,西甲盈利2.64亿欧元,法甲亏损0.35亿欧元,而意甲则巨亏1.33亿欧元。意甲排名垫底的原因在于收入过分依赖电视转播版权费用,而其他商业权益开发明显不足,且球员薪水支出过高,达到总收入的72%,远高于其他联赛。就算英、德、西三国联赛目前还处于盈利状态,但各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足球俱乐部只有比赛排名上升,潜在价值才会被释放,后期仍需不断投资签约球员和教练,加强运营管理,企业投资入股后,多重风险仍需引起关注。

一方面,财务危机或成企业包袱。中国资本跨境并购一站式服务供应商晨哨集团首席执行官王云帆表示,海外足球俱乐部多是负债经营,普遍面临资金链的问题。苏宁收购国米,苏宁即要承担4亿欧元的巨额债务;中国财团7.4亿欧元收购AC米兰,也包含2.2亿欧元的俱乐部债务。

王云帆说,海外俱乐部多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以并购契机获得更大的发展,但俱乐部多属无形资产或流动资产,对中国市场的对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仍是很大的未知数。且俱乐部本身由于问题重重,短期内想要盈利仍很困难,中国企业至少需要撑过3至5年,才能逐步达到现金流正常。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复杂考验收购者应对能力。王世渝表示,一个国家的足球俱乐部往往和地方群众的情感纽带联系在一起,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反弹,甚至抹黑中国形象,影响其他中国企业海外收购。

此前合力万盛收购海牙俱乐部后,由于账款未及时到期,引发负面舆论。随后有外媒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认为合力万盛只当老板,没有履行义务出资帮助海牙实现崛起,引起海牙当地球迷的排斥和不满。

意大利奇尼塞勒塞俱乐部副主席卢荣毅表示,中方入主“米兰双雄”后,首先要学会和当地政府打交道。两家俱乐部共用一个属于市政府的球场。这个球场共有5000多名员工,每月工资开销便有200多万欧元,多数都要两家俱乐部承担。他们必须要像尤文图斯一样建造自己的球场,摆脱市政府通过球场摊派给他们的负担。

与此同时,中资对海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经验存在不足。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燕说,当前我国海外并购俱乐部多属于跨行业并购,对于俱乐部管理并无经验,相较于实体资产,俱乐部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包括聘请球探、教练和高管,组建团队至关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资本普遍持一种观点,即只有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才能借助足球在海外丰富产业布局、扩大品牌影响力,因此中国资本控股俱乐部的比例较高。要做就做大股东,这也是很多中国资本的扩张心态。但实际上,在欧美国家,俱乐部的老板基本上属于一个赞助角色,执行管理的主要是独立团队,这与中国企业的传统理念并不相符。因此,中国资本海外并购球队时除了要做好金钱上的准备,还要调整观念,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中国市场待激发

中国足球名宿金志扬在一次足球研讨会上大声疾呼,现在中国大量资金都流向了国外足球,能否出台一些利好政策,把资金引向中国足球的底层?

在国内,体育正成为中国健康消费的最大产业之一。而世界第一大体育项目足球,和未来世界巨大的足球市场——中国结合,则是全球足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另一方面,资本纷纷出海进军成熟的国际体育产业,既证明中国经济的强大,也反衬出中国足球的羸弱,吸纳资本能力不足。而在关键的草根阶层,更是资金匮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体育产业的发展多需要立足本土,激发自身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而收购海外俱乐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本行为,其能否真正促进中国足球市场的发展仍待观察。

资本输出后如何“反哺”中国足球?业内人士分析,最直观的方式无外乎帮助中国球员打通赴海外训练的机会以及提升国内青训水平。

记者梳理中国资本对海外俱乐部的收购,几乎每一笔投资都包括要“反哺”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除了在国内建设训练基地,引入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体系,一些俱乐部还承诺要输送更多优秀的青年足球运动员出国培训。

张近东在收购国米后表示,通过与国际米兰的交流融合,未来将能够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国际米兰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和青训梯队,都能够帮助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夯实基础,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铂涛集团董事长、7天连锁酒店创始人郑南雁以个人名义与中美投资者通过联合收购的方式获得法国尼斯足球俱乐部80%股份,这支球队在过去三个赛季进步神速,拥有多名有潜力的球星,且尼斯一线队22岁以下球员多达8人。

在进行投资谈判时,郑南雁和他的团队便深入了解了尼斯的青训体系,“尼斯是法国乃至欧洲足球青训体系最著名的俱乐部之一,球队18至19岁年龄段的队员都出自青训体系,青训计划完整而详细,在选拔球员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这无疑对中国足球未来如何选拔和培养青年球员意义深远”。

事实上,在此前,欧洲一些俱乐部非常希望能够与中国球员签约,这无疑是其在中国推广品牌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中国足坛仍不具备这样的人选和条件。郑南雁就表示:“目前好的中国球员转会费很高,但是水平较欧洲、南美的优秀球员还有些许差距,因此目前暂不考虑引进中国球员去法国踢球。”

业内人士分析,青训要想出成绩,绝非朝夕之功;中国资本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何种改变,也需要时间检验。如果海外足球俱乐部在青训上的承诺和设想能在中国一一落地实现,至少表明在资本的运作下,中国足球能够从中受益。

走向良性运营之路

中国足球及体育产业走向国际不单单是“大笔一挥”、交钱了事,更需要在国家层面完善相关体育产业政策,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加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王世渝说,足球产业是经济观赏性体育赛事,优质赛事内容对于产业链形成和盈利模式拓展起到巨大作用。当前不少民企加速海外俱乐部的收购,说明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已初见成效。“在完善推广足球产业的政策方针的同时,也要与海外收购的俱乐部形成联动效应,助力整个体育产业从低附加值的运动产品销售,向高附加值的赛事运作、媒体传播和国际品牌提升。”他说。

欧迅体育首席执行官朱晓东说,欧洲足球俱乐部有经验丰富的球探体系和青训体系,具备参加欧洲顶级联赛的资格。他建议,可打通海外与国内俱乐部,在对球员质量进行把关的基础上,选拔国内优秀的球员赴海外俱乐部参加青训,给予国内球员更多的成长机会;同时也可以“租借”的形式将海外俱乐部的球员聘请到国内,活跃中国联赛。

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找好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点。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燕说,比如国际米兰、AC米兰在欧洲拥有雄厚的影响力,而中国股东的融入必然带来中国文化的渗透。中国投资方需着重研究,如何使欧洲市场认可中国价值观和文化,同时使企业的资金投入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从当地民众的角度出发,避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强迫式”植入,做好与当地民众的沟通工作。

此外,还需引导企业加强对俱乐部管理的研究。王世渝说,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企业可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开”,一方面维持董事会层面的决策权,另一方面保证海外俱乐部原有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规则,谨防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上产生冲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加强与国际对接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横店集团欧洲首席执行官阿伊拉多·皮瓦建议,收购俱乐部后可提早建立具有可靠团队的办事处,启用一批熟悉当地法规的雇员,而非临时寻找当地的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