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

2024-05-10

1.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

2003年3月31日,随着3号灯浮安装成功,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界标首期工程竣工,从此保护区的执法管理有了明显的界定范围。这也标志着世界珍稀海生哺乳动物——儒艮从此有了一个安静的家园。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志配置总投资137.8万元,工程分两期实施,在保护区内共设置灯浮、灯桩各6座。首期投资41.5万元,包括4座灯浮、1座灯桩。该工程由广东海事局北海航标处设计施工。长期以来,由于保护区周界没有明确的标志,造成管理人员海上执法困难。周围一些渔民为了眼前利益,经常进入保护区捕鱼作业,使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资源锐减,“美人鱼”日渐难觅“芳踪”。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儒艮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区管理站利用中国国家专项资金,建立保护区界标,使保护区有了明确的界限范围,这对于促进保护区管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护区的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了清晰的必不可少的依据。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

2.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概况

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惟一的儒艮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合浦县沙田镇附近海域,具体界线为北部海域东经109度38分30秒-109度46分30秒,北纬21度30分;南部海域为东经109度34分30秒-109度44分,北纬21度18分,总面积35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32平方公里,试验区108平方公里,缓冲区110平方公里。世界上仅存有5个种群的儒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部、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和中国北部湾沿岸。儒艮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中,以二药藻、喜盐草等水生植物为主食。雌儒艮平均三年产一仔,因其哺乳时用前肢拥抱幼仔,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犹如人在水中游泳,故有“美人鱼”之称。 儒艮身体呈纺锤形,头骨厚大,前肢呈鳍头,后肢退化,尾鳍宛如新月。一般体长在一米至三米,体重有的超过一千公斤。它行动缓慢,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并有靠近浅水域栖息的习惯。这种动物喜欢吃二药藻、喜盐草等水生植物,用肺呼吸,每隔十多分钟就要浮上水面用鼻子换气,不然就会被淹死。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北部湾沿岸一带的儒艮一度遭到大量捕杀,同时由于生长环境遭到破坏,这里的“美人鱼”数量急剧减少。

3.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价值

儒艮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是中国43种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之一,属中国国家级保护动物,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动物分类极具参考价值。多年来,由于人们对儒艮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儒艮及其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儒艮难以生息繁衍,几乎濒临灭绝,保护儒艮已迫在眉睫。保护区内还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Ⅱ级保护动物江豚、海龟等,建立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儒艮、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洋生物不受为的破坏,促进儒艮、中华白海豚资源的恢复和发展,这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一直对儒艮的生存状况非常关注。他表示,对儒艮的保护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生存及保护,也将影响我们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美人鱼”学名儒艮,属于“濒临灭绝的海洋珍稀动物”,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两种一级保护海洋类哺乳动物之一。它们以浅海海沟中的海藻、水草等为食,喜欢群体活动,无自卫能力,其妊娠期一般为13至14个月,每胎只产一子。儒艮目前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的大陆沿岸水域及岛屿间。在中国广西、广东、台湾等省沿海,都有它们的踪迹。而北部湾的广西合浦县沙田海域,是中国最主要的儒艮栖息地。1980年后,儒艮的生存遇到了危机:它们喜爱的食物海草被渔民拖网作业时破坏;浅海被养殖场割据;海水也受到了污染,人们怀疑这里的儒艮可能已经灭绝或者迁移。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平方公里。2001,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沙田镇的居民又在附近海域看到了儒艮。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价值

4.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

1 保护以儒艮和中华白海豚为主的珍稀海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 保护儒艮的主要食料——茜草、龟蓬草等海生植物;3 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的各种违法行为;4 开展对儒艮和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生动物种群及其生活习性、活动规律、栖息环境等的调查研究及救护工作;5 开展保护儒艮和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生动物的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6 防止沿岸及海上船只“三废”对保护区的污染。7  今后将建立北部湾海兽救护中心和完善海兽搁浅和误捕网络,以应付紧急情况。搁浅网络中心负责建立各地搁浅的搁浅救助小组;建立发现报告制度;在发现海兽仍存活时,首先给予及时、恰当的救助;8  加强儒艮、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加强对儒艮、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监测和科学研究;9  加强立法和宣传教育活动;10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和能力建设。

5.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介绍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东起合浦县山口镇,西至沙田镇海域,全长43公里,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的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海域生长大片海草,海洋环境质量好,有海底深槽供儒艮栖息,是儒艮的理想活动家园。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也是海洋中唯一的素食者。儒艮俗称“美人鱼”,因雌儒艮哺乳时像人一样拥抱幼仔,乳部露出水面而得名,是中国国家一级濒危珍稀哺乳类保护动物。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介绍

6.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成绩

(1)1987年,为了摸清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广西海洋研究所与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对合浦沙田至大风江一带海域的儒艮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编定了《广西合浦沙田——大风江儒艮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为儒艮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2)1994年,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北海市环境保护所联合对合浦营盘——英罗港儒艮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完成了《广西合浦营盘——英罗港儒艮保护区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为确定保护区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3)1996年完成《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及总体规划》,对儒艮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该《总体规划》已于1997年由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区计委国土办、区科委等20多个单位的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该成果技术水平达到中国国内同类水平,对保护区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该《总体规划》已获广西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1998年8月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5)1998年9月编制《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方案》,并已于1998年11月至1999年1月对保护区内的海水质量及海草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且编定了该《调查报告》。(6)1999年3月申报《广西合浦沙田——英罗港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调查研究》课题。该课题已获区环保局审批通过并已完成。(7)积极开展宣传工作,1997年-1999年7月先后撰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保护“海牛”,刻不容缓》、《浅谈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等数篇论文发表于《北海日报》、《广西日报》、《广西环境科技监测》、《环境天地》等报刊。2000年3月在北海市北部湾广场开展了一期宣传活动,在兴港镇石头埠、沙田镇、红树林英罗管理站各设立一块宣传牌。 (8) 从1999年以来,每年都进行海草调查。(9) 2000年1月—2001年12月,开展了《儒艮及其它珍稀海生哺乳动物资源调查》。(10) 2002年开展了《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儒艮生态环境调查研究》课题,该课题成果获北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蓝锦毅同志撰写的论文《北部湾珍稀海洋哺乳动物濒危现状和保护对策研究》刊登在“200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论文集。(11)2003年5月,保护区建成第一期管护设施(海上灯桩一座、海上灯浮界标4座)。(12)2003年5月——2004年9月,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了《北部湾儒艮、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和保护对策研究》。

7.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

儒艮[Dugongdugon]别名:海牛、“海马”、人鱼、美人鱼、南海牛。分类地位:隶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海牛目(ordersirenia),儒艮科(dugongidae)濒危等级:濒危(E),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儒艮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的大陆沿岸水域和岛屿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省南部的沿岸海域,海南省东方县港门湾、白马井洋浦港、澄迈县东水港,广西防城县竹山港至合浦县对达港(现沙田港),广东省电白县博贺港和阳江县闸坡港。体征:新生儒艮体长1—1.5米,重约20千克。成年最大儒艮长约3.3米,重400千克以上。儒艮的嘴吻向下弯曲,前端成为一个长有短密刚毛的“吻盘”,鼻孔活瓣状,位于吻端,皮肤大体平滑,并有稀疏短毛。尾叶之前是侧扁的尾柄,有一个中央缺刻。雄性具突出的獠牙,身体比海牛科更呈流线型,鳍肢无指甲。成体背面蓝灰色,腹面稍浅。幼体呈淡奶油色。生物学行为:儒艮的食物为各种类型的海底植物,主要为海草。通常成群活动,记录到的潜水时间达8分钟。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有繁殖行为,某些分布区6至9月为产仔高峰期,妊娠期约13—14个月,每胎产一仔。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Osbeck)]中华白海豚是近海暖水性小型齿鲸类,俗名华白豚,太平洋驼海豚,白牛(广西),闽港台澳的渔民誉称它为妈祖鱼,隶属脊索动物门、兽纲(哺乳纲)、鲸目,海豚科,是二次下水的海兽。由于人为的伤害和自身的生理弱点,已成为海洋生物中最濒危的一类。分布:中华白海豚在东至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南部近海,经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洋的沿岸水哉,到非洲南部都有发现,它们栖息于热带和暖温带的沿岸水域,进入潮间带的红树林、河口和江河。在中国主要栖息在大陆沿岸水域,南起北部湾,北达长江口。在北部湾、珠江口和香港、厦门、金门附近等的水域常年可见体征:已知雄性最大个体为3.2米,雌性为2.5米,已纪录的体重达284千克,新生仔豚体长约1米。中华白海豚特征是粗壮的身体及长而明显的喙。多数种群背鳍位于背中部的肉峰或嵴上。而其他种群,嵴消失或不显著。雌性大于雄性,且其背部及尾柄的嵴更大。体色随年龄及地区而变化,在大多数地区,浅色的幼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弯暗,变为上体铅灰色,下体浅灰色。在印度洋西部和中国沿岸,幼体时呈暗色,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浅,成体为带粉红的白色并有一些斑点。生物学行为:中华白海豚的种群通常由10头以下组成,但有些豚群含有的个体达30头。这些豚群常平行于海岸慢慢地巡游,它们作适度的跳跃动作,但并不经常乘浪。主要摄食近岸、河口附近的鱼类。

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