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战略风险案例分析

2024-05-19

1. 风险管理—战略风险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战略风险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对现代企业而言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相关企业的案例,给大家分析战略风险如何进行管理和规避。
    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梳理出战略风险案例分析,希望可以作为广大企业的前车之鉴。
    摩托罗拉案例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60%以上跌至2007年的12%!
    10年前,摩托罗拉还一直是引领尖端技术和卓越典范的代表,享有着全球最受尊敬公司之一的尊崇地位。它一度前无古人地每隔10年便开创一个工业领域,有的10年还开创两个。成立80年来,发明过车载收音机、彩电显像管、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半导体微处理器、对讲机、寻呼机、大哥大(蜂窝电话)以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先后开创了汽车电子、晶体管彩电、集群通信、半导体、移动通信、手机等多个产业,并长时间在各个领域中找不到对手。
    但是这样一家有着煊赫历史的企业,在2003年手机的品牌竞争力排在第一位,2004年被诺基亚超过排在了第二位,而到了2005年,则又被三星超过,排到了第三位。
    而在2008年5月,市场调研厂商IDC和战略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表示,摩托罗拉可能在2008年底之前失去北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摩托罗拉的当季报也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销量下降39%,手机部门亏损4.1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额增加了80%。
     败于“铱星计划” 
    为了夺得对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动权,并实现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无线手机通信,以摩托罗拉为首的美国一些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于1987年提出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铱星。
    铱星系统技术上的先进性在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铱星系统卫星之间可通过星际链路直接传送信息,这使得铱星系统用户可以不依赖地面网而直接通信,但这也恰恰造成了系统风险大、成本过高、维护成本相对于地面也高出许多。整个卫星系统的维护费一年就需几亿美元之巨。
    谁也不能否认铱星的高科技含量,但用66颗高技术卫星编织起来的世纪末科技童话在商用之初却将自己定位在了“贵族科技”。铱星手机价格每部高达3000美元,加上高昂的通话费用,它开业的前两个季度,在全球只发展了1万用户,这使得铱星公司前两个季度的亏损即达10亿美元。尽管铱星手机后来降低了收费,但仍未能扭转颓势。
     营销战略失误 
     1、 迷失了产品开发方向。 
    不考虑手机的细分发展,3年时间仅依赖V3一个机型。没有人会否认V3作为一款经典手机的地位,正是依靠V3,摩托罗拉2005年全年利润提高了102%,手机发货量增长40%,摩托罗拉品牌也重焕生机。尽管V3让摩托罗拉重新复苏,更让摩托罗拉看到了夺回市场老大的希望。然而,摩托罗拉过分陶醉于V3带来的市场成功。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05年以前是明星机型的天下,一款明星手机平均可以畅销2-3年,而过了2005年,手机市场已成了细分市场的天下,手机行业已经朝着智能化、专业拍照、娱乐等方向极度细分,而摩托罗拉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在中国市场,2007年摩托罗拉仅仅推出13款新机型,而其竞争对手三星推出了54款机型,诺基亚也有37款。
     2、 价格跳水快,自毁品牌形象。 
    在新品跟不上的情况下,降价成了摩托罗拉提高销量不得不采取的手段。许多摩托罗拉的`忠实用户把摩托罗拉的手机称为“(价格)跳水冠军”。以V3为例,从刚上市时的6000多元的高端时尚机型跌入4000多元的白领消费群,再到2000多元的普通时尚消费群,直到停产前的1200多元。短期的大幅降价让不少高端用户无法接受,同时也对V3的定位产生了质疑,后果就是对摩托罗拉品牌彻底失去信任。
     3、 推广没有突出卖点的产品。 
    手机消费者在手机厂商的培育和自发发展下,需求变化日益飘忽不定。消费者对手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外观方面,苛刻的消费者更多地开始关注手机的配置、功能特色等内在技术因素。以技术见长的摩托罗拉本不应在技术方面让消费者失望,但是现实还是让消费者失望了。从手机零售卖场那些列出来的一目了然的参数中,摩托罗拉的像素、屏幕分辨率、内存几乎都落后于诺基亚等竞争对手的同类机型。自从推出V3之后,摩托罗拉发布的绝大部分新品手机无论是U系还是L系,甚至是K系就再也抹不去V3的影子,尤其是其金属激光蚀刻键盘设计。V3的键盘设计的确是经典,但再经典的东西被反反复复无数次拿出来用,也会引起消费者的视觉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换机用户。
    组织结构不能支持战略的发展需要 摩托罗拉是一个很重视产品规划的公司,此前摩托罗拉每开发一款新产品,通常先提前数月预测消费趋势。但在快速升级换代的手机行业中,制造商们试图提前数月预测消费者需求是非常困难的。
    再加上摩托罗拉是一家技术主导型的公司,工程师文化非常浓厚,这种公司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唯“技术论”,从而导致摩托罗拉虽然有市场部门专门负责收集消费者需求的信息,但在技术导向型的企业文化里,消费者的需求很难被研发部门真正倾听,研发部门更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在那些复杂系统的开发上,从而导致研发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另外,摩托罗拉内部产品规划战略上的不统一、不稳定,还使得上游的元器件采购成本一直降不下来,摩托罗拉每一个型号都有一个全新的平台,平台之间大多不通用,这就带来生产、采购、规划上的难度。对于全球顶级通信设备商而言,同时运营好系统设备和手机终端两块业务,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摩托罗拉资深副总裁吉尔莫曾说:“摩托罗拉内部有一种亟须改变的‘孤岛传统’,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此迅捷,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苛刻,现在你需要成为整个反应系统的一个环节。”
     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 
    避免风险:消极躲避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
    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风险。比如航空运输改用陆路运输,虽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却面临着陆路运输工具事故的风险。
    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比如为避免生产事故而停止生产,则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
    预防风险: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
    自保风险: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途径有:
    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
    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风险管理对于较大的企业,建立专业的自保公司。
    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

风险管理—战略风险案例分析

2. 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

 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一则
                         引导语:关于企业管理战略,有什么具体的案例分享吗?看完我整理的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后你就会明白!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戴尔公司简介 
         戴尔计算机公司于1984年由企业家迈克尔·戴尔创立,他是目前计算机业内任期最长的首席执行官。他的 理念非常简单:按照客户要求制造计算机,并向客户直接发货,使戴尔公司能够更有效和明确地了解客户需求,继而迅速地作出回应。 这种革命性的举措已经使戴尔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跻身业内主要制造商之列。目前戴尔是全球名列第一、增长最快的计算机公司,全球有超过40,000名雇员。在美国,戴尔是商业用户、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消费者市场名列第一的主要个人计算机供应商及最大的服务器供应商。 戴尔公司设计、开发、生产、营销、维修和支持一系列从笔记本电脑到工作站的个人计算机系统。每一个 系统都是根据客户的个别要求量身订制的。 戴尔公司透过首创的革命性"直线订购模式",与大型跨国企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戴尔公司是首个向客户提供免费直拨电话技术支持,以及第二个工作日到场服务的计算机供应商。这些服务形式现在已成为全行业的标准。 戴尔公司与技术开发和缔造者建立的一对一直接关系,为顾客带来更多好处。直线订购模式使戴尔公司能够提供最佳价值的技术方案:系统配置强大而丰富,性能表现绝对是物超所值。同时,也使戴尔公司能以更富 竞争力的价格推出最新的相关技术。
          二、 戴尔公司的外部环境 
         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从全球总体和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国际间局势相对和平稳定。这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戴尔公司的发展。 各种保护合理竞争及正规产品的法律在全球各国及国际贸易中发挥巨大作用,这无疑于对戴尔进行全球销售有着巨大的保证。
         (2) 经济环境分析
         对于中国,得益于中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2009年中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 ,发展势头趋好,这不仅对国内企业有着刺激作用,也对戴尔这般国际企业稳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条件。
         (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大势所在,全球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相似,价值观也越来越贴近。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有利于这样的国际企业(如戴尔)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观念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市场需求进行必要的策略选择。
         (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脑等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技术周期越来越短。
         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上不断提高的科学管理方法,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
         戴尔公司要应对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应该做到:主动把握趋势,使企业战略顺应趋势;积极寻找商机,准确判断经营风险,为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和措施提供依据。
         2. 竞争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
         (1)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电脑行业如今竞争无比激励,无论是戴尔,惠普,苹果还是联想,华硕等品牌电脑都在“争抢”这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据2010年5月7日媒体报道,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和IDC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全球PC市场再次重现强劲增长势头。在亚洲市场中,中国本土品牌电脑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戴尔在同这些亚洲竞争对手对决中有不断丧失市场份额的趋势。另一方面,据《卓越管理》杂志介绍,惠普,联想和宏基等竞争对手通过对戴尔直销模式的模仿,采取了更灵活的销售模式,以及将供应链周期缩短至两周,从而使得戴尔在库存方面的优势遭到了威胁。可见,现有电脑企业间的竞争实在是太激励了。
         1) 潜在替代品的开发
         现在电脑行业(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为主)的潜在替代品主要是平板电脑,最新的即是苹果的ipad。比之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除了拥有其所有功能外,还支持手写输入或者语音输入,移动性和便携性都更胜一筹。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针对iPad用户的'调查显示,44%的iPad用户购买iPad作为笔记本电脑的替代品,41%的用户由于购买了iPad将不再购买iPod touch。而中国的华硕也在策划着推出自己的平板电脑,暂名为Eee Pad,与苹果的平板电脑极为相似。
         2)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对于戴尔直销的模式,很大的潜在竞争者莫过于组装机营销,特别是在各大卖场的组装机商铺,给消费者提供各种详尽的电脑配件指导,这无疑与戴尔网络直销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更适合与喜欢DIY的青年们,对戴尔的网络直销产生一定的威胁。
         (2)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戴尔最受瞩目的是其网络直销模式,从1999年起,戴尔从在华直销范围13个城市到2004年的100多个城市,惠及广大的中国消费者。之所以采取网络直销模式,直销抛弃了中间渠道,采取点对点的销售方式,因而大大加速了周转,降低了成本,据称,直销产品要比同类产品价格低15%--20%,这给戴尔带来了较好的效益。直销是厂家直接面对客户,从而获得对供应商的控制,与供应商的谈判中达成较多的有利条款。
         (3)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由于在中国PC行业有着太多的电脑品牌,因而顾客也有着众多的选择,有着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对于较强的顾客讨价还价能力,戴尔遂选择较好的售后服务和亲民的价格等方式赢得顾客。
          三、 DELL内部环境分析 
         1. 管理
         计划—最大化的投资回报
         组织----规模化,完备化,优化
         激励---奖励,学习发展
         用人---多样性
         2. 营销
         直销模式:经过任何代理商、经销商或终端零售商,实现了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无缝“虚拟整合”
         大规模定制:①能够充分利用最先进的技术;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真正实现个性化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据客户的状况,把客户分成:T型、R型、及R型中的大客户
         3. 财务会计
         201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中称,戴尔第一季度销售额为203.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85.4亿美元增长16%。2009财年第一季度,戴尔的净利润为14.31亿美元,每股收益28 美分。截至4月29日这一财季,戴尔有15.34亿美元的净利润,每股收益37美分。其中戴尔的笔记本电脑业务营收为5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8亿美元增长22.2%
         4. 生产作业
         生产能力:主要在亚洲市场方面
         库存及库存管理模式:戴尔以物料的低库存与成品的零库存而声名远播,其平均物料库存只有约5天
          四、 戴尔公司战略选择 
         1 组织结构
         直销模式是戴尔企业运营成功的一大专注点,戴尔的市场聚焦在目标客户方面,戴尔根据客户人员数量、用户的行业、用户区域等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配备相应的市场部门和直销人员——戴尔建立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来组织企业内部的“事业部”。戴尔的销售部门是戴尔最庞大、最重要的部门,也是员工人数增长最快、数量最多的部门。戴尔根据直销模式及目标市场的细分程度将简单的“事业部”调整为按照不同的目标客户的不同特点、喜好、采购习惯等建立了三个大销售部门:大客户部(LCA)、重要客户部(PAD)、小型企业及家庭用户部。
         2 市场细分
         根据不同标准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针对其不同的需求和行为进行销售和服务,这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基本策略,这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根据消费者在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居住、受教育程度、心理、行为等细分变量可以将消费者划分成有一定共同特征的不同小分着群体,最终得到细分市场,这样有助于是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集中力量有的放矢的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发现和掌握更多的商机。 在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电脑市场走入细分或超细分的时代,对PC厂商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市场细分的变量有许多,一般认为主要细分依据是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四大类。下面我们根据这些细分变量对戴尔公司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
         1) 地理细分
         城市消费者:城市消费者讲究时代感,跟得上时代潮流,并且注重产品多功能
         乡村消费者:看重的是实在、朴实,他们对电脑的外观和多功能不是很重视。
         2)人口细分
         性别,男性和女性对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对PC产品一样也不会例外。女性对于产品的外观要求比较高,如颜色,形状,体积等有较高的要求。而男性则不是很注重产品的颜色,他们注重的是实用功能,比如游戏。
         年龄,由于不同年龄断的人所处的环境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因此对PC产品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将消费者按照年龄划分为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专业人士、一般私人用户、家庭用户和年长消费者。
         1)低年级学生 ,由于儿童对于电脑产品的购买可以归因于父母亲的购买,他们主要是为了让儿童能够很好的学习,所以儿童电脑主要是在学习方面的功能对其他的功能要求较低,并且对于笔记本电脑要求质量较轻。
         2)高年级学生 ,高年级学生一般在18到25岁,他们之中购买电脑有的是父母出钱还有一部分是自己花钱购买,他们对电脑产品的需求很大,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追随潮流,并且产品的多功能要求较高,更新换代较快,另外,由于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对某些与专业有关的功能有所要求,例如工程制图,软件开发
         3)专业人士 ,他们购买电脑等产品主要是用于工作需要,大多数是偏爱笔记本电脑,而且他们一般不会很在意价格,主要注重的是性能和质量。
         4)家庭用户 ,家庭用户一般比较喜欢台式机,而且会比较在意性价比,另外,家庭用户对产品的服务要求较高而且产品的更新换代较慢。
         3产品定位
         以上是对戴尔电脑市场进行的市场细分,在细分中我们了解了不同消费者群体对产品的不同的需求,在进行市场细分后接下来我们要对戴尔产品进行定位。在进行产品定位时要考虑到其主要竞争者,戴尔在中国的主要竞争者暂定为:联想、惠普、宏基、华硕。
         戴尔由于其特殊的直销方式,并且低库存,大大降低了成本,因此在产品价格上和其竞争对手相比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在品牌知名度方面却不敌主要竞争对手,在中国联想,惠普的知名度要远远超过戴尔的知名度,因此我们认为戴尔应当通过大力宣传,提高质量等方面来提高其品牌知名度,这样在我们根据消费者行为的品牌忠诚度这一因子细分的市场上就可以吸引许多潜在的消费者(中度品牌忠诚者、转移型品牌忠诚者),即使得戴尔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大大。高品牌知名度再加上较低的价格,那么戴尔的产品竞争了就会大大增加。在服务质量方面,戴尔一直奉行着以“客户为老师”的生产和服务理念,因此在服务方面戴尔公司做的还不错。在前面的市场细分中,我们根据规模分出了大型客户中的政府这一细分市场,他他们一般不重视价格,而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可靠性,他们通过通过产品分析、测试等手段检测产品质量,购置比较专业化。因此戴尔公司可以将产品定位到高质量和幼稚的服务,以此来吸引一般会大量订购的政府机构,由于他们对价格并不是很敏感,戴尔可以适当的加大投入来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完善服务。这样那些政府部门就会将戴尔产品作为其购买时的首选,再加上政府部门有一定的权威性,政府部门在该公司购买产品,就从侧面显示了该产品的优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广告宣传,这样从多方面加大了市场渗透力,增加了市场占有率。
          五、 戴尔公司战略评价 
         1、深入加强与大型零售商的合作,使之与“网络直销”并驾齐驱:根据《世界经理人情报》消息,从2007年,戴尔开始在北美沃尔玛销售某些型号的PC,打破了23年来只通过直销渠道销售产品的历史。据分析,在零售店中销售PC使戴尔更有机会展示其先进的PC机型,同时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虽然现在在大陆各大卖场的确有戴尔专营卖场,但并没有抢尽先机,并没有占到优势,所以根据我们的矩阵分析以及加权得分,我们希望戴尔要深入加强与大型零售商的长期合作。
         2、PC以及服务器的专业化的市场渗透战略。随着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与计算机,在商务环境中,电脑的作用愈发明显。家里可以没有电脑,但是办公室中则至少得有一台电脑是用来协助工作的,所以在关注家用电脑的同时,我们戴尔可以更加关注商用电脑。以往戴尔商务电脑只是它PC业务中一部分,但通过分析我们可知,戴尔的PC业务是其龙头业务之一,那么可以借助此优势加强其在商用电脑业的地位。
         我们提议,戴尔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商用环境的需要,可以专门设计通话软件,通过和VOIP适配器还有Skype等软件的合作,实现在线通话功能,这无疑可以提升其现有商用电脑的竞争地位。
    ;

3. 公司战略管理案例

 公司战略管理案例
                         引导语:像可口可乐、迪斯尼和麦当劳这样的消费巨头之间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公司经营状况比较相似的基础上,他们从事的行业变化速度也比较慢,形式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公司战略管理案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997年10月,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去世时,世界各地的麦当劳快餐店全部下半旗致哀。
         1998年3月,来自109个国家的1.8万麦当劳员工欢聚在佛罗里达洲奥兰多,召开两年一次的大会,可口可乐新董事长道格亲临现场祝贺,并表示将给其最大买家继续提供支持。 在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外,时髦的麦当劳餐厅形影相随。麦当劳食品及可口可乐成了又渴又累的人们的美食。
         可口可乐也向其他餐馆提供饮料,但其与麦当劳的关系却不仅仅是买与卖的关系。由于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销售网络,销售可口可乐的国家比麦当劳的国家多两倍,所以搭乘可口可乐公司的“快车”,麦当劳也迅速向世界各地进发。
         麦当劳董事长麦克尔说,两公司从与各国银行的关系到生产装备的设计,经常进行广泛的联系,以协同行动。但是,两公司的结盟没有任何书面协议为依据,可口可乐董事长说,两公司靠得是“一种共识和相互信任”。
         1997年,麦当劳与迪斯尼开始了长达10年的正式联盟,迪斯尼的一部没有任何新意、制造粗糙的电影“会飞的橡胶”,在麦当劳的大力推销下,该儿童片票房收入不菲。
         在奥兰多一座还没有对公众开放的迪斯尼动物王国乐园中,麦当劳的员工被给予提前参观的特权,而麦当劳赞助了其中一景点——恐怖园的建设。
         在动物王国乐园的外面,麦当劳餐厅展示着迪斯尼世界的各个有趣的动物和场景,员工身着有麦当劳标记的制服,快餐厅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可口可乐瓶在自动分发可乐。
         1995年以来,可口可乐一直是迪斯尼乐园的唯一的饮料供应商,可口可乐还帮助迪斯尼开拓海外市场。
         虽然迪斯尼有包括柯达和IBM在内的十几个大公司伙伴,以及无数小公司伙伴,但这并不影响其与可口可乐的合作。这三家公司联盟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一纸婚约”,一切全凭“君子协议”,即使签署协议,内容也相当模糊。麦当劳的董事长说,自从与迪斯尼公司签协议以来,还没有研究过协议。
         协议的不固定性也正是其魅力所在,该聚则聚,该散则散,来去自由。三公司都强调,对联盟的控制权取决于各个国家的管理人员。例如,在欧洲,可口可乐与迪斯尼的.合作相对较少,因为,欧洲注意力都给了世界杯足球赛。其次,松散的结盟只要能通过简单测试,既或者能增加收入,或者能减少成本,同时又不涉及资本,则结盟关系就会越变越深。
         为什么不相互渗透,购买彼此的股份?麦当劳和迪斯尼都认为在一个自己没有经验的行业投资是浪费资本。
         在消费行业与某企业联盟经常比接管该企业节约成本。例如,为挤进冰茶行业,魁北克麦片公司花17亿美圆收购斯纳普冰茶公司,而百事可乐公司并没出钱收购任何公司,只是与联合利华的分公司结盟,结果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而彼此购买股份,被“一纸婚约”绑在一起的合并后的公司,则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磨合问题”、文化差异、大规模裁员等。双方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差异,必顶导致因为一些问题议而不决,坐失商机。
         由于企业并购面临很多风险和困难,松散的联盟增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博思公司的咨询顾问估计,在过去的3年中全世界大约出现了3.2万家公司的联盟,其中3/4是跨国联盟。目前,美国特大公司收入的18%来自各联盟。联盟的形式、规模各种各样,有合资企业,甚至还有连锁公司组成的家庭企业(如日本的集团经营等)。
         这种新的现象受两个因素的驱动:全球化和核心竞争力。这些驱使各公司将产品销售到更多的地方,但同时他们也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当有人问可口可乐公司收入的多大比例来自结盟公司时,公司董事长回答:“100%。”他解释说,这个饮料巨头赚的每一快钱都来自某种形式的经营伙伴,如罐装厂、分销商等。
         像可口可乐、迪斯尼和麦当劳这样的消费巨头之间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公司经营状况比较相似的基础上,他们从事的行业变化速度也比较慢,形式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答案变化仍是一个威胁。比如,如果麦当劳在另一快餐公司的进攻下,逐渐失去市场份额,那么情况会怎么变化呢?
         答案是可口可乐和迪斯尼会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结盟是为了更快、投入更少的增长,结盟本身不是目的。
    ;

公司战略管理案例

4. 求风险管理案例(战略)

  ●摩托罗拉陷入战略迷途

  风险类型:战略风险

  典型企业: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60%以上跌至2007年的12%!

  10年前,摩托罗拉还一直是引领尖端技术和卓越典范的代表,享有着全球最受尊敬公司之一的尊崇地位。它一度前无古人地每隔10年便开创一个工业领域,有的10年还开创两个。成立80年来,发明过车载收音机、彩电显像管、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半导体微处理器、对讲机、寻呼机、大哥大(蜂窝电话)以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先后开创了汽车电子、晶体管彩电、集群通信、半导体、移动通信、手机等多个产业,并长时间在各个领域中找不到对手。

  但是这样一家有着煊赫历史的企业,在2003年手机的品牌竞争力排在第一位,2004年被诺基亚超过排在了第二位,而到了2005年,则又被三星超过,排到了第三位。

  而在2008年5月,市场调研厂商IDC和战略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表示,摩托罗拉可能在2008年底之前失去北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摩托罗拉的当季报也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销量下降39%,手机部门亏损4.1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额增加了80%.

  败于"铱星计划"

  为了夺得对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动权,并实现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无线手机通信,以摩托罗拉为首的美国一些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于1987年提出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铱星。

  铱星系统技术上的先进性在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铱星系统卫星之间可通过星际链路直接传送信息,这使得铱星系统用户可以不依赖地面网而直接通信,但这也恰恰造成了系统风险大、成本过高、维护成本相对于地面也高出许多。整个卫星系统的维护费一年就需几亿美元之巨。

  谁也不能否认铱星的高科技含量,但用66颗高技术卫星编织起来的世纪末科技童话在商用之初却将自己定位在了"贵族科技".铱星手机价格每部高达3000美元,加上高昂的通话费用,它开业的前两个季度,在全球只发展了1万用户,这使得铱星公司前两个季度的亏损即达10亿美元。尽管铱星手机后来降低了收费,但仍未能扭转颓势。

  营销战略失误

  迷失了产品开发方向。不考虑手机的细分发展,3年时间仅依赖V3一个机型。没有人会否认V3作为一款经典手机的地位,正是依靠V3,摩托罗拉2005年全年利润提高了102%,手机发货量增长40%,摩托罗拉品牌也重焕生机。尽管V3让摩托罗拉重新复苏,更让摩托罗拉看到了夺回市场老大的希望。然而,摩托罗拉过分陶醉于V3带来的市场成功。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05年以前是明星机型的天下,一款明星手机平均可以畅销2-3年,而过了2005年,手机市场已成了细分市场的天下,手机行业已经朝着智能化、专业拍照、娱乐等方向极度细分,而摩托罗拉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在中国市场,2007年摩托罗拉仅仅推出13款新机型,而其竞争对手三星推出了54款机型,诺基亚也有37款。

  价格跳水快,自毁品牌形象。在新品跟不上的情况下,降价成了摩托罗拉提高销量不得不采取的手段。许多摩托罗拉的忠实用户把摩托罗拉的手机称为"(价格)跳水冠军".以V3为例,从刚上市时的6000多元的高端时尚机型跌入4000多元的白领消费群,再到2000多元的普通时尚消费群,直到停产前的1200多元。短期的大幅降价让不少高端用户无法接受,同时也对V3的定位产生了质疑,后果就是对摩托罗拉品牌彻底失去信任。

  推广没有突出卖点的产品。手机消费者在手机厂商的培育和自发发展下,需求变化日益飘忽不定。消费者对手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外观方面,苛刻的消费者更多地开始关注手机的配置、功能特色等内在技术因素。以技术见长的摩托罗拉本不应在技术方面让消费者失望,但是现实还是让消费者失望了。从手机零售卖场那些列出来的一目了然的参数中,摩托罗拉的像素、屏幕分辨率、内存几乎都落后于诺基亚等竞争对手的同类机型。自从推出V3之后,摩托罗拉发布的绝大部分新品手机无论是U系还是L系,甚至是K系就再也抹不去V3的影子,尤其是其金属激光蚀刻键盘设计。V3的键盘设计的确是经典,但再经典的东西被反反复复无数次拿出来用,也会引起消费者的视觉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换机用户。

  组织结构不能支持战略的发展需要

  摩托罗拉是一个很重视产品规划的公司,此前摩托罗拉每开发一款新产品,通常先提前数月预测消费趋势。但在快速升级换代的手机行业中,制造商们试图提前数月预测消费者需求是非常困难的。

  再加上摩托罗拉是一家技术主导型的公司,工程师文化非常浓厚,这种公司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唯"技术论",从而导致摩托罗拉虽然有市场部门专门负责收集消费者需求的信息,但在技术导向型的企业文化里,消费者的需求很难被研发部门真正倾听,研发部门更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在那些复杂系统的开发上,从而导致研发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另外,摩托罗拉内部产品规划战略上的不统一、不稳定,还使得上游的元器件采购成本一直降不下来,摩托罗拉每一个型号都有一个全新的平台,平台之间大多不通用,这就带来生产、采购、规划上的难度。对于全球顶级通信设备商而言,同时运营好系统设备和手机终端两块业务,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摩托罗拉资深副总裁吉尔莫曾说:"摩托罗拉内部有一种亟须改变的'孤岛传统',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此迅捷,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苛刻,现在你需要成为整个反应系统的一个环节。"

  滥用福利

  当外部环境使得摩托罗拉进入战略收缩期,赢利空间不再,高福利的企业传统便有些不合时宜。

  据了解,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每年的薪资福利调整前,都对市场价格因素及相关的、有代表性企业的薪资福利状况进行比较调查,以便使公司在制定薪资福利政策时,与其它企业相比能保持优势和具有竞争力。摩托罗拉员工享受政府规定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在中国,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班车,并成为向员工提供住房的外资企业之一。

5. 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心得分享

   导语:以下是关于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心得分享,欢迎大家的参考借鉴!作为风险管理条线的人员,没有过硬的业务理论支撑,就无法为业务提供完善快捷的服务,无法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
    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心得分享一     一、 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 
    在我们所调研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有了清晰的企业发展定位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和相关的管理办法。从组织架构和管控方式入手对风险进行管理。例如:企业的研发规划,由于研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研发周期一般来讲相对较长,研发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建议企业设立研发部门进行专门管理,同时采用操作型管控的模式进行垂直管理。将研发规划分成阶段性计划,设立阶段性目标,分阶段进行管理和效果评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化解风险,即使发现并纠正偏差,同时还有利于高效管理、统一调动企业资源,确保研发过程顺利并取得预想效果。
     二、注重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体系框架内依照相关制度来具体实施的。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董事会的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加强风险管理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本身就减小了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盲目性和投机行为。再有,在董事会层面增加了风险管理职能,在行政部门中设立各职能部室针对企业风险开展专项管理,一般包括:规划发展部、审计部、财务部、法务部等主要职能部门。这样的组织架构,从董事会层面强化了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通过职能部室的职责划分有利于企业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而且清晰的职责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企业各项职能管理之间的冲突,降低了沟通和协调的成本投入。
     三、 定期开展风险管理的论证工作。 
    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成立风险管理论证小组专门负责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具体的职责,协调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论证,制定专门的管理方案,并监督责任部门具体实施。河北钢铁集团下属的某家钢铁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采用督办方式:由风险管理论证小组对风险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重大风险管理以书面形式下发《风险管理督办卡》责成责任部门专项督办,定期汇报督办结果;同时将督办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方法并推广使用。
     四、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使得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企业通过高层会议制定风险管理办法的总纲领,之后由各职能部室在总纲领的指导下分别制定本部室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按照此方法,其下属各单位再制定本单位的相关办法。由此一来便形成了纵向的风险管理体系: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和监督执行,自下而上的逐级汇报。每个层级都行使不同的管理权限,将企业风险化整为零,为风险管理制度化、流程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五、 建立企业内部管控体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关系到风险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和落地。有效地内部管控体系是保障企业稳健运行、防范经营风险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内部管控体系一般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管理。在内部环境方面:主要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负责执行内部审计和监察,明确权责和业务流程;风险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来识别和应对企业遇到的经营风险;控制活动方面:通过企业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组织有效的实施管理;信息沟通方面:通过良好的内部沟通平台加强企业横向、纵向的沟通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矛盾,有效的反馈结果,保证管理过程中的意见统一、执行步调一致;内部监督方面:建立独立的监察部门,按照内部监督程序和要求开展日常内部监督、审计监察工作,保证企业领导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运行机制的科学有效。
     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心得分享二      1. 风险管理过程化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由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程序组成,其中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分解、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风险管理的实施与修正和风险管理结果评估。在COSO发布的《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一书中提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含8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8个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判断标准,如果这些构成要素存在且正常运行,那么就可能没有重大缺陷,而风险可能已经被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20 xx 年12月安然事件爆发,一时间,企业风险管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自那以后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了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对风险的化解和缩小,降低风险管理难度,达到管理效果,尤其是在风险预警方面,采取审计、商业调查等措施加大了风险的预防力度。
     2. 风险管理源头化 
      对于风险管理范围来讲,一方面要分业务、分部门、分层次管理风险;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各个层次的风险加以汇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定义和管理,从战略决策的源头对风险进行管控。以日本企业为例,日本的几家大型政府控股企业均设有“情报参事室”,专门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以及变化情况,包括:宏观经济、地域政治、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在汇总信息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组合之后对战略实施产生的影响,为企业战略制定提出参照意见,以确保战略方向的正确和风险最携。
     3. 风险管理全员化 
    企业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高层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而是涉及企业内部所有人员,从CEO到每一位普通员工。只有全体员工树立了风险管理意识,全员参与风险管理,才能取得最终的效果。例如丰田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就根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将质量指标和对应的失败风险分解,变成每一位员工的日常管理内容,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不按照要求的方法操作会带来的各种质量风险。通过员工自行管理,品质人员集中管理,管理层监督执行的方式到达全面管理质量的提升。而松下电子,建立了完善的产品档案,为每一件产品和产品上的组件都进行了编号,并将相关的生产信息和操作人员信息输入OEM系统备案。在松下,一个螺丝钉或是一个焊接头都能根据编号在OEM系统里找到生产的时间、操作人员姓名、以及当时的质检结果。这样,企业的品质便和每一个人联系了起来,质量风险也得到了很好的管控。
     4. 风险管理成本化 
    风险管理并不是要消除全部风险或是不惜一切代价来降低风险,而是尽量使得风险缩小到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配投入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美国通用电气的工程师们在实施SIX SIGMA 管理的过程中发现,风险管理也同样存在着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当管理风险的投入达到某一临界点的时候,再追加的投入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将会逐渐缩小,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循的经济规律而并非一味加大投入。GE的前任CEO在谈到通用风险管理的时候说到:“我们都清楚不可能管理所有的风险,我只要求我的经理们在他们能控制的部分做到最好。”
     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心得分享三      一、严格组织领导,制定正确发展方向。 
    xx年xx月xx日,公司下发《关于落实xx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落实xx公司《关于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通知》,建立了以xx规范性文件为方向标,以xx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为核心,以各部门和各分子公司为基础,以全体风险控制专员为骨干的工作体系。积极应对、分层管理、统一协调、多种手段、循环往复围绕工作目标,按照统一部署,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履职尽责,不断提高执行力,保证了重大经营活动符合xx的政策要求。我们根据相关要求,建立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各职能部门和各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办公室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xx公司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为了将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落到实处,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类风险,xx公司还与各单位签订《风险管理责任书》,明确xx公司和各单位的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制订各单位的风险管理责任指标、相应的考核及奖惩办法,由xx公司风险控制办公室监督执行,并组织风险管理考核评价工作。
     二、抓住风险识别,努力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一是制定和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细化了风险识别标准,使风险识别更具操作性,减少了风险分类的人为误差。
    二是加强了风险识别能力的培训,对公司xx以上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相关培训,有效的提高了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
    三是各职能部门和各单位设立风险控制专员,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和日常工作。
     三、抓住风险量化,按时保质完成风险点归属分类工作。 
    在《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办法》下发的第一时间里,我们打破常规,加强计划,提高效率,按照风险管理办公室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了风险点的分类工作,协调风险点的归属问题,确保了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较好的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根据风险管理总体安排,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xx公司范围内全面开展风险管理,重点推进xx、xx建设及xx三大领域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按计划制定了完成时间,除特别注明外,本阶段实施安排的启动时间为xx年xx月,完成时间为xx年xx月,只标注启动时间的根据实际情况推进。
     四、抓住风险监测,坚持适时、动态监控风险点的归属变化。 
    首先我们建立了风险管理进度月报分析制度,通过按月对各单位、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报表的统计分析,全面实施已识别风险点的内控完善计划,重点推进xx、xx、xx三大领域风险管理的落实。特别是对接近完成时间节点的风险点的完成情况更是实时监测,随时掌握进度变化,为风险防范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其次,对于风险点的职能归属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跟踪落实,确保风险防范工作落到实处。还有每个风险点由专门的职能单位或部门牵头,涉及到的单位配合,形成合力,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工作。
     五、抓住风险控制,强化风险管理的制度防范。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制定、修订和转发了xx管理综合考核办法》、《关于做好xx应对工作的通知》、《关于xx调查结果的通知》、《关于开展xx专项活动的通知》等与风险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分别从紧密结合公司治理层面、各业务流程、三大领域风险点改善措施的要求,充分考虑待建立、完善的各种机制及用以规范流程的表单入手。并将三大领域分解为规章制度、公司层面、战略规划流程、财务流程、采购与成本流程、安全管理流程、经营管理流程、、投资领域、工程领域、法律事务领域等xx分项逐一细化,努力做到用完善的制度管理企业,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六、坚持“依法依规办事、风险控制优先、程序至上、权责对等”的原则,努力做好风险管理办公室的日常性、事务性的管理工作。 
    在人手少、事务杂、工作多、要求高、程序多、时间紧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及时与风险点所归属的职能部门、单位沟通、协商,以求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益深入分析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制定风险防控的措施和应对预案,实现风险管控目标和管控能力、风险预防和抓住机遇之间的平衡;加强企业日常风险评估工作,切实把风险管理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关键业务环节紧密结合,探索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风险量化分析和风险监测预警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提高风险预警、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x项公司层面、x项财务流程、x项安全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点。

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心得分享

6. 公司应对战略与风险管理技巧

      导语: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做好自身的风险战略管理工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战略风险的出现。因为企业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因素会导致企业风险的出现。以下是我接下来想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关于公司应对战略与风险管理技巧,希望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司应对战略与风险管理技巧          一、企业管理层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往往是企业高层领导人的一种价值观念,因此,企业高层领导人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战略意识和技能。
         很多企业领导人认为下属需要培训,提高战略执行能力,而他们自己或由于忙于具体事情无暇参与培训或根本认为自己不需要培训。孰不知最需要进行企业战略培训的就是企业领导者本身。
          二、发挥企业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做好差异化特色经营战略 
         企业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价格、成本、质量等方面。如果企业能利用其离市场近,较易接近顾客的特点,采取特色经营战略,突出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某一方面特色和风格吸引顾客,占领市场的一席位置,显得特别有意义。
         特色经营战略的推出通常要以提高成本为代价,包括设计开发,使用高档原料等等。因此在实施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营能力处理好特色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其战略成功的关键。
          三、聘请律师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律师的职责并不仅仅是打官司,律师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领域中应当大有作为。长期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刘传根律师认为,律师在企业风险控制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律师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其法律职业特性决定了其每天面对大量的法律实务,诉讼经验丰富,对各种法律风险的成因、后果有深入了解研究,在办案和诉讼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法律风险的防范经验。
         其次,律师具有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对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领域相关法律有全面的了解与研究,具有综合处理各种法律关系的能力,每一个律师实际上都是运用法律知识处理企业法律风险的专家。
         公司应对战略与风险管理技巧          一、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体系 
         一是成立内控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公司风险管理政策与策略、风险管理程序、组织机构建设等事项。风险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风险的管理工作;成立内控与风险管理处,负责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运行、维护的组织及日常监督。其主要职责是履行风险管理职责,负责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组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方面建立完整内部控制手册,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流程为手段,以财务报告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法律防控风险为主要对象的风险防控体系。
         二是成立QHSE管理监督中心,负责对公司的安全、环境保护、质量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建立体系文件,削减安全、环保、质量领域的风险。
         三是成立审计监察部门,负责效能监察、工程建设、合同、物资采购等领域的日常监督检查活动,主要负责对风险管理监督体系进行评价,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风险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四是成立体系网络机构,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二、开展风险评估 
          1.确定风险类型 
         将风险分为易于量化风险和不易量化风险:易于量化的风险是价格风险、不履约风险、计量风险、融资风险、财务报告风险、操作风险、环境风险;不易量化的风险是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决策投资风险、资源风险、运营监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科技创新风险、生产运行风险、法律风险、报告风险等。
          2.确定风险的偏好 
         风险偏好是指一个企业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风险偏好反映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反过来又影响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风险偏好取决于公司的价值观和风险管理哲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模式。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分公司初步确定的风险偏好是在坚持“发展、转变、和谐”三大主题下,坚持诚信稳健经营,适度承担部分中等风险,不断提升公司价值。
         接受公司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时需要耗费大量资产的风险,接受公司建立安全环保节能长效机制可能造成利润率降低的风险,接受为发展建设和谐企业可能造成经营效率受影响的风险,接受公司为采用新技术研发投入但可能失败的`风险;不接受公司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风险,不接受健康、安全及环保方面发生重大事故的风险,不接受公司稳健、诚信、负责任的公司形象严重受损的风险。
          3.确定风险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是指对于一项具体管理目标可以接受的偏离程度,在公司不同的生产单元和管理部门,风险容忍度是根据其不同的管理目标具体确定的。
          4.评估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的标准 
         定性方法:企业声誉、企业文化、管理目标;定量方法:财务资产损失;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法律、安全、营运、环境。
          三、对风险进行分析 
          1.识别风险 
         即考虑在公司所处环境和条件下,对公司实现其目标有影响的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并从这些因素中总结和记录风险,从根源上找寻对公司目标实现造成影响的事项。
          2.确定风险源 
         建立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对象,为后续的分析风险及应对打下基础,从根源上找寻对公司目标实现造成影响的事项。外部风险源由外部因素所控制: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行业环境、技术、竞争、外部利益方需求、其它关键驱动因素等;内部风险源由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员工和组织、流程与程序、技术基础等因素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等。
          3.对关键风险及潜在高风险的初步分析 
         整体分析对公司、部门、业务单元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如自然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行业环境、技术、竞争、外部利益方需求、其他关键因素等。
          4.分析风险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了解各项风险实质的系统性分析过程。见表1。目的在于在评估现有控制有效性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维度对风险进行分析: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按风险源的性质选择风险标准,通过评分和界定权重,最后得出可能性分值;二是风险的影响程度,按风险源性质选择分析标准,通过评分和界定权重,最后得出影响分值,作为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以及选择最恰当和最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的依据。用公式表示为:相关风险的风险值=可能性分值×影响分值
          四、风险评估的应对措施 
         为选择应对措施提供决策基础,通过比较风险分析结果划分风险等级,重新审视公司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标准,为选择应对措施提供决策基础。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决策未来需采取的行动。
         首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共同决定风险值,按风险值进行排序,识别关键风险,以决定投入的关注程度或实施风险应对的力度与时间。
         其次,风险偏好决定风险等级的划分办法。根据公司初步设定的风险偏好,结合评估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标准,将评估出来的风险划分为高、中、低、较低四个风险领域。
         再次,选择和运用具体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分不同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应对,风险应对方案基本类型: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分担、风险接受。
         最后,编制具体的应对方案、防控文档、改善和解决深层次问题、消除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轻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

7.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技巧

      导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技巧。企业要正视自身的问题,转变观念,加强内部研究,建立相应的体系,就有可能把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技巧          (一)正确的认识内控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如果出现缺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且还会将增加金融市场的监管风险,只有完全理解了内控风险与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加以控制。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这种意识一定要有,才有可能适应现代化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方式,并且把这种观念意识留在脑中,抓住一切可行的传播手段来培训公司员工,让每个员工都明白自己在整个体系里面所担当的角色。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管效用 
         其实市场化到今天,西方已经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应保持较高的独立性,配备充足的具有相应职业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并在具体工作授予相应的权限,让他们可以正常的开展工作。设立的审计委员会应由从企业外部聘请的与企业没有利益牵连的独立董事担当,可以让审计部门来监管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由于属性不同的管理活动的相互独立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才可能最大的.发挥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管效用,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的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重视企业人才的价值 
         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应该就是人才,人才的合适的使用可以为公司带来新鲜的活力,为了让人才可以为公司创造最大的利润,对于员工的工作要求,以及相应的职位上升空间,奖惩措施这些都应该做出明确的规定。合理地使用员工也是不小的挑战,保证员工的能力可以达到岗位的要求,以及员工的能力提升以后,让其担当更加重要的责任岗位,还要注意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满足员工心理的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积极进取、努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四)明确分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 
         按照监管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负主要领导责任。因此董事会一定要积极履行对公司事务的内控监管,要实现董事会在企业决策制定和监管方面的权限,董事会与经理班子的人员配置和权限划分不能过度重合;公司监事会要切实履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责任,一旦董事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要严格追究责任;为确保监事会工作开展,应从会计制度上对其工作所需的经费做出合理分配。
          (五)做到令行禁止 
         制度的建立再完善也要结合完美严格的执行,才能够发挥制度规范作用,才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制度不仅在纸上,更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在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将所有的业务流程化,系统化以及程序化,使得工作的众多环节以及相关的业务步骤都很清晰明确,为内部控制提供可以用来考核的依据。还要注重信息化,建立大数据的数据库,从而达到流程管理和控制的数据化。加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解决好程序和效率的关系。在按流程运行、按程序操作、按控制执行的关键环节,必须留下可供查实的证据,使规章制度执行具有可检查性。也要注意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的可行性。
          (六)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和司法帮助的制度 
         要明确上市公司董事、管理者和股东等的法律责任,保证上市公司发展的唯一目标是实现企业投资者可以有合理的回报,加快对股东集体诉讼和代表诉讼制度的引进速度,研究建立相应的司法救济机制,使投资者能够获得合理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渠道,一旦权益受损,就能够通过协商、投诉、法律仲裁等多种途径来消除问题,在合适的时间研究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可能性,一旦上市公司出现经济问题,要确保民事责任由真正的责任人进行承担。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技巧

8.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导语: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由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组织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风险因素,必将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性,为了保证实现企业预期目标,采取相应的战略风险管理措施显得非常有必要。
    
    以往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决策风险和纯风险上,或者局限于业务运营风险和职能策略风险,前者主要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式,后者则主要是从具体竞争战略的角度分析企业风险。这些以局部、静态、单一的风险识别方式并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企业风险内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战略风险的概念,以动态、权变的观点考虑企业经营风险问题,由于其新颖的风险识别方式而受到管理学者重视,形成了以战略风险为切入点的企业风险研究领域。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风险管理”(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一词首次出现于Miller,Kent D.的文章《国际商业中的综合风险管理架构》中。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战略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一般来说,战略风险主要是作为战略性风险(strategic risk)而不是战略的风险(risk of the strategy),基本竞争战略风险、多元化风险、兼并风险等可视为战略风险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战略风险的核心内容。
    在早期的战略管理文献中,战略风险概念主要借鉴于财务理论和决策理论,以业务结果变量(如收入、成本、利润、市场份额等)的非预期变化来定义,这与经济和金融管理领域以财务绩效指标(如ROA、ROE)的变化作为风险(如标准差风险)基本一致。
    第二类观点主要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强调战略风险的主观感受性和主观损失性特征,认为战略风险是没有达到期望收益或战略结果偏离期望值的程度,以目标之下的结果而不是具体业绩的变化来定义风险。
    第三类观点则从竞争的角度出发,认为战略风险是竞争态势的.变动,并用相对业绩来衡量风险。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资本运营的需要
    主要包含企业的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等。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做过统计,兼并收购的成功率还不到50%,存在着较大风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九集团便通过兼并开始多元化经营。在1999年7月赵新先与韦尔奇对话中,首次提出进入“500强”理想。当时三九已经完成了以低成本战略为主题的第一轮扩张,依靠政策开始大规模兼并,先后收购的企业近50家。然而,在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由于战略风险管理缺失,在非药业领域的扩张结果几乎无一成功,还造成了巨额损失。这是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盲目地兼并、收购,没有规避或转移其中的战略风险,兼并收购的目的是想做大做强,现在反而把自己拖垮了。
    (二)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
    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全球性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本文将其归结为3C的变化,第一个C,顾客(customer)的变化,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不同顾客的偏好也不尽相同;第二个C,竞争(compete)的变化,竞争频率加快、竞争的规则在改变、年轻企业战胜年老的企业,小企业战胜大企业;第三个C,变化(change)的本身也在变化,形式在变化、周期在缩短、变化的突然性也增加了。这是战略风险管理很值得注意的。
    (三)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
    通用公司为什么永远不落伍?因为80年代初杰克.韦尔奇就预料到将来的市场将没有国家的界限了,每一个产品如做不到全世界第一或第二,那就不如不做。全球化使企业各种决策面临内部、外部,客观、主观,现在、将来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尽管很多企业拥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优异的生产技术,并在营销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有时还是无法回避环境带来的威胁。而有些企业通过系统的战略风险管理则能将威胁变成机遇。
     三、战略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为了减少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 降低其损失程度并有效地对风险加以利用,依据风险的性质和战略风险的管理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战略风险管理策略: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减弱策略
    减弱策略即通过减少战略风险发生的机会或削弱损失的严重性以降低战略风险损失,比如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该策略相对比较积极,对企业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的战略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的程度最终达到控制目的。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转移策略
    战略风险转移是以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如保险费和利息等,采取某种方式如:参加保险、信用担保等,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以避免战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
    (三)战略风险管理的回避策略
    回避战略风险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来避免损失的可能性。该策略最为消极,其实质是通过回避战略风险源,避免战略风险可能性。它主要是针对具有突发性、损失大而又难以回避的战略风险而采用的风险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