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归纳

2024-05-20

1.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归纳

      物理选修3-5知识         重核裂变和核聚变
         释放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⑴裂变反应:
         ①裂变:重核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叫做原子核的裂变反应。
         ②链式反应:在裂变反应用产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铀核浮获使反应继续下去。
         链式反应的条件: 临界体积,极高的温度.
         ③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放能约200Mev能量 1kg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800吨煤完全燃烧放出能量!
         ⑵聚变反应:
         ①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
         ②一个氘核与一个氚核结合成一个氦核时(同时放出一个中子),释放出17.6MeV的能量,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3MeV以上。比列变反应中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3~4倍。
         ③聚变反应的条件;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结合能
         (1)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吸收的能量都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例如用光子照射氘核(),只有当光子的能量等于或大于2.2MeV时,才能使它分解为质子和中子,核反应方程为:,反过来,使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会释放出2.2MeV的能量,因此,氘核的结合能为2.2MeV。
         (2)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其核子数之比,称作比结合能。
         (3)比结合能与原子核的稳定性
         ①比结合能的大小能够反应核的稳定程度,比结合能越大(56Fe的比结合能最大),原子核就越难拆开,表示该核能就越稳定
         ②核子数较小的轻核与核子数较大的重核,比结合能都比较小,中等核子数的原子核,比结合能较大,表示这些原子核较稳定
         ③当比结合能较小的原子核转化成比结合能较大的原子核时,就可释放核能,例如,一个核子数较大的重核分裂成两个核子数小一些的核,或者两个核子数很小的轻核结合成一个核子数大一些的核,都能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物理选修3-5知识重点         1、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
         非晶体:外观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无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①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固定的熔点。
         ②晶体与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非晶体(石英→玻璃)。
         2、单晶体多晶体
         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体(单晶硅、单晶锗)。
         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体排列而成,这样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的微观结构:
         固体内部,微粒的排列非常紧密,微粒之间的引力较大,绝大多数微粒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小范围的无规则振动。
         晶体内部,微粒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周期性地排列(即晶体的点阵结构),不同方向上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正由于这个原因,晶体在不同方向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即晶体的各向异性)。
         4、表面张力
         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时,分子间距比内部大,表面层的分子表现为引力,如露珠。
         (1)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2)方向:表面张力跟液面相切,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
         (3)大小: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液体中溶有杂质时,表面张力变小;液体的密度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5、液晶
         分子排列有序,光学各向异性,可自由移动,位置无序,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各向异性:分子的排列从某个方向上看液晶分子排列是整齐的,从另一方向看去则是杂乱无章的。
         6、饱和汽;湿度
         (1)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
         (2)未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
         (3)饱和汽压
         ①定义:饱和汽所具有的压强。
         ②特点:液体的饱和汽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大,且饱和汽压与饱和汽的体积无关。
         (4)湿度
         ①定义:空气的干湿程度。
         ②描述湿度的物理量
         a.绝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
         b.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之比。
         高中物理常考知识         一、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 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 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 ,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 ,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 ,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 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归纳

2.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1 
     一、动量守恒定律 
    1、 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系统所受的总冲量为零(不受力、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或外力的作用远小于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碰撞、爆炸、反冲)
    注意:内力的冲量对系统动量是否守恒没有影响,但可改变系统内物体的动量。内力的冲量是系统内物体间动量传递的原因,而外力的冲量是改变系统总动量的原因。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m1v1+m2v2=m1v1/+m2v2/ (规定正方向) △p1=-△p2/
    3、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所受外力矢量和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的力为零,则系统在这个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必须注意区别总动量守恒与某一方向动量守恒。
    4、碰撞
    (1)完全非弹性碰撞:获得共同速度,动能损失最多动量守恒, ;
    (2)弹性碰撞: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动量守恒, ;动能守恒, ;
    特例1:A、B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设碰前A初速度为v0,B静止,则碰后速度 ,vB= .
    特例2:对于一维弹性碰撞,若两个物体质量相等,则碰撞后两个物体互换速度(即碰后A的速度等于碰前B的速度,碰后B的速度等于碰前A的速度)
    (3)一般碰撞:有完整的压缩阶段,只有部分恢复阶段,动量守恒,动能减小。
    5、人船模型--两个原来静止的物体(人和船)发生相互作用时,不受其它外力,对这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来说,动量守恒,且任一时刻的总动量均为零,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 = MV (注意:几何关系)
     二、量子理论的建立 黑体和黑体辐射 
    1、量子理论的建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ε= hν。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2、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选修3-5物理知识点2 
    一、光电效应 光子说 光电效应方程
    1、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1)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现象。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实验图在课本)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
    新教材:①存在饱和电流,这表明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②存在遏止电压: ;③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④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老教材: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管的玻璃泡的内半壁涂有碱金属作为阴极K(与电源负极相连),是因为碱金属有较小的逸出功。
    2、光子说: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ν的光的能量子为hν。这些能量子被成为光子。
    3、光电效应方程:EK = h - WO (掌握Ek/Uc-ν图象的物理意义)同时,h 截止 = WO(Ek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是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
    二、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动量)
    1、1918-1922年康普顿(美)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可以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
    2、在光的散射过程中,有些散射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略大,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3、光子的动量: p=h/λ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 物质波 概率波 不确定关系
    1、光的波粒二象性:干涉、衍射和偏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粒子,由于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少量的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运动表现为波动性;光在传播时显示波动性,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频率小波长大的波动性显著,频率大波长小的粒子性显著。(P41 电子干涉条纹对概率波的验证)
    2、光子的能量E=hν,光子的动量p=h/λ表示式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和动量的计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物理量--频率ν和波长λ。由以上两式和波速公式c=λν还可以得出:E = p c。
    3、物质波:1924年德布罗意(法)提出,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动性,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波,波长λ=h / p,这种波叫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P38 电子的衍射图样;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为何远远高于光学显微镜)
    4、概率波: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5、不确定关系: ,△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p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 (为何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x越小,粒子动量的不确定量△p越大,用单缝衍射进行解释? P43 图)
      选修3-5物理知识点2  
    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3.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大多数高中生对物理都有点畏惧,但是物理是理科生高考必考的科目,是必须要学好一门课程,那么选修3-5的物理课本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目录▼▼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   
   选修3-5物理知识点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 
  一、动量守恒定律
  1、  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系统所受的总冲量为零(不受力、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或外力的作用远小于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碰撞、爆炸、反冲)
  注意:内力的冲量对系统动量是否守恒没有影响,但可改变系统内物体的动量。内力的冲量是系统内物体间动量传递的原因,而外力的冲量是改变系统总动量的原因。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m1v1+m2v2=m1v1/+m2v2/ (规定正方向) △p1=-△p2/
  3、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所受外力矢量和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的力为零,则系统在这个方向上的动量守恒。必须注意区别总动量守恒与某一方向动量守恒。
  4、碰撞
  (1)完全非弹性碰撞:获得共同速度,动能损失最多动量守恒, ;
  (2)弹性碰撞: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动量守恒, ;动能守恒, ;
  特例1:A、B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设碰前A初速度为v0,B静止,则碰后速度 ,vB= .
  特例2:对于一维弹性碰撞,若两个物体质量相等,则碰撞后两个物体互换速度(即碰后A的速度等于碰前B的速度,碰后B的速度等于碰前A的速度)
  (3)一般碰撞:有完整的压缩阶段,只有部分恢复阶段,动量守恒,动能减小。
  5、人船模型--两个原来静止的物体(人和船)发生相互作用时,不受  其它  外力,对这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来说,动量守恒,且任一时刻的总动量均为零,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  = MV (注意:几何关系)
  二、量子理论的建立 黑体和黑体辐射
  1、量子理论的建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ε=  hν。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2、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   
     选修3-5物理知识点 
  一、光电效应 光子说 光电效应方程
  1、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1)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现象。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实验图在课本)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
  新教材:①存在饱和电流,这表明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②存在遏止电压:  ;③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④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老教材: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管的玻璃泡的内半壁涂有碱金属作为阴极K(与电源负极相连),是因为碱金属有较小的逸出功。
  2、光子说: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ν的光的能量子为hν。这些能量子被成为光子。
  3、光电效应方程:EK = h - WO (掌握Ek/Uc-ν图象的物理意义)同时,h 截止 =  WO(Ek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是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
  二、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动量)
  1、1918-1922年康普顿(美)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可以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
  2、在光的散射过程中,有些散射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略大,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3、光子的动量: p=h/λ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 物质波 概率波 不确定关系
  1、光的波粒二象性:干涉、衍射和偏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粒子,由于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少量的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运动表现为波动性;光在传播时显示波动性,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频率小波长大的波动性显著,频率大波长小的粒子性显著。(P41  电子干涉条纹对概率波的验证)
  2、光子的能量E=hν,光子的动量p=h/λ表示式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和动量的计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物理量--频率ν和波长λ。由以上两式和波速公式c=λν还可以得出:E  = p c。
  3、物质波:1924年德布罗意(法)提出,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动性,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波,波长λ=h /  p,这种波叫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P38 电子的衍射图样;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为何远远高于光学显微镜)
  4、概率波: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5、不确定关系: ,△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p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  (为何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x越小,粒子动量的不确定量△p越大,用单缝衍射进行解释? P43 图)
   >>>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 
  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2021 
  ★  高二物理必修五知识点 
  ★  高二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重要知识点 
  ★  高二物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三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述职总结最新范文5篇 
  ★  高二物理选修知识点重点梳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4. 跪求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总结(人教版)

1

5. 物理高二选修3-5知识点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5.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7.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8.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9.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即在研究感应电流的同时,发现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10.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具体你可以百度“物理学史”
 我是copy别人的

物理高二选修3-5知识点

6. 求有关高中物理选修3—5的知识整理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7.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有哪些?

1、热辐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做热辐射。
2、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质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4、黑体辐射规律: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5、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6、X光的产生:电热丝被普通的电源加热放出电子,电子被高压电源的电场加速,打到阳极上,可激发金属的原子核内层电子到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电子会自动跃迁到基态,此时发出X光。
7、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具有统一性;光子数量少时,粒子性强,数量多时,波动性强;频率高粒子性强,波长大波动性强。
8、 康普顿效应:在研究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康普顿认为这是因为光子不仅有能量,还有动量;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有哪些?

8.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选修3-5知识点归纳
  一、动量守恒定律
  1、 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系统所受的总冲量为零(不受力、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或外力的作用远小于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
  (碰撞、爆炸、反冲)
  注意:内力的冲量对系统动量是否守恒没有影响,但可改变系统内物体的动量。
  内力的冲量是系统内物体间动量传递的原因,而外力的冲量是改变系统总动量的原因。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m1v1+m2v2=m1v1/+m2v2/ (规定正方向) △p1=—△p2/ 
  3、某一方向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所受外力矢量和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的力为零,则系统在这个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必须注意区别总动量守恒与某一方向动量守恒。
  4、碰撞
  (1)完全非弹性碰撞:获得共同速度,动能损失最多动量守恒, ;
  (2)弹性碰撞: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动量守恒, ;动能守恒, ; 
  特例1:A、B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设碰前A初速度为v0,B静止,则碰后速度 ,vB= .
  特例2:对于一维弹性碰撞,若两个物体质量相等,则碰撞后两个物体互换速度(即碰后A的速度等于碰前B的速度,碰后B的速度等于碰前A的速度)
  (3)一般碰撞:有完整的压缩阶段,只有部分恢复阶段,动量守恒,动能减小。
  5、人船模型——两个原来静止的物体(人和船)发生相互作用时,不受其它外力,对这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来说,动量守恒,且任一时刻的总动量均为零,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 = MV (注意:几何关系) 
  二、量子理论的建立 黑体和黑体辐射
  1、量子理论的建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ε= hν。
  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2、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三、光电效应 光子说 光电效应方程 
  1、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1)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现象。
  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实验图在课本)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
  新教材:①存在饱和电流,这表明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②存在遏止电压: ;③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④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老教材: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管的玻璃泡的内半壁涂有碱金属作为阴极K(与电源负极相连),是因为碱金属有较小的逸出功。
  2、光子说: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ν的光的能量子为hν。
  这些能量子被成为光子。
  3、光电效应方程:EK = h - WO (掌握Ek/Uc—ν图象的物理意义)同时,h 截止 = WO(Ek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是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
  )
  四、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动量)
  1、1918-1922年康普顿(美)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可以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
  2、在光的散射过程中,有些散射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略大,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3、光子的动量: p=h/λ
  五、光的波粒二象性 物质波 概率波 不确定关系
  1、光的波粒二象性:干涉、衍射和偏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粒子,由于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但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
  少量的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运动表现为波动性;光在传播时显示波动性,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频率小波长大的波动性显著,频率 *** 长小的粒子性显著。
  (P41 电子干涉条纹对概率波的验证)
  2、光子的能量E=hν,光子的动量p=h/λ表示式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和动量的计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物理量——频率ν和波长λ。
  由以上两式和波速公式c=λν还可以得出:E = p c。
  3、物质波:1924年德布罗意(法)提出,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动性,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波,波长λ=h / p,这种波叫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P38 电子的衍射图样;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为何远远高于光学显微镜)
  4、概率波: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5、不确定关系: ,△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p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
   (为何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x越小,粒子动量的不确定量△p越大,用单缝衍射进行解释? P43 图)
  六、原子核式模型机构
  1、1897年汤姆生(英)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
  (谁发现了阴极射线?)
  2、1909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即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装置见必修本P257)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
  (P53 图)
  3、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按照这个学说,可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还可以估计原子核的大小(数量级为10-15m)和原子核的正电荷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七、氢原子的光谱
  1、光谱的种类:(1)发射光谱:物质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
  炽热的固体、液体及高温高压气体发光产生连续光谱; 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线状谱,不同元素的线状谱线不同,又称特征谱线。
   (2)吸收光谱:连续谱线中某些频率的光被稀薄气体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元素能发射出何种频率的光,就相应能吸收何种频率的光,因此吸收光谱也可作元素的特征谱线。
  2、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的(这些亮线称为原子的特征谱线),即辐射波长是分立的。
  3、基尔霍夫开创了光谱分析的方法:利用元素的特征谱线(线状谱或吸收光谱)鉴别物质的分析方法。
  八、原子的能级
  1、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矛盾为:a、原子是不稳定的;b、原子光谱是连续谱),1913年玻尔(丹麦)在其基础上,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玻尔理论。
  2、玻尔理论的假设: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
  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它的能级。
  原子处于最低能级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做基态;原子处于较高能级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的这些定态叫做激发态。
  (2)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n)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m)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 = En  Em,(能级图见3-5第64页)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3、玻尔计算公式:rn =n2 r1 , En = E1/n2 (n=1,2,3)r1 =0.5310-10 m , E1 = -13.6eV ,分别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
  (选定离核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子从离核无限远处移到任一轨道上,都是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所以在任一轨道上,电子的电势能都是负值,而且离核越近,电势能越小。
  )
  4、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5、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N= 。
  6、玻尔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引入了量子概念(提出了能级和跃迁的概念,能解释气体导电时发光的机理、氢原子的线状谱),局限之处在于它过多地保留了经典理论(经典粒子、轨道等),无法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
  
  7、现代量子理论认为电子的轨道只能用电子云来描述。
  8、光谱测量发现原子光谱是线状谱和夫兰克—赫兹实验证实了原子能量的量子化(即原子中分立能级的存在)
  九、原子核的组成
  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核反应方程______________。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明:用天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10-20厘米的铅板)的不带电粒子,用其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此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即为设想中的中子。
  核反应方程___ ______________。
  3、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4、天然放射现象
  (1)人类认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2)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在他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经过研究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
  (3)用磁场来研究放射线的性质(图见3-5第74页):
  ①α射线带正电,偏转较小,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使底片感光作用很强;②β射线带负电,偏转较大,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很强(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③γ射线中电中性的,无偏转,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几厘米的铅板),电离作用很小。
  
  十、原子核的衰变 半衰期
  1、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
  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没有单独的γ衰变(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
  α衰变举例 ;β衰变举例 。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它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N= , m= 。
  十一、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放射性同位素
  1、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a、利用它的射线(贯穿本领、电离作用、物理和化学效应);b、做示踪原子。
  2、放射性同位素的防护:过量的射线对人体组织有破坏作用,这些破坏往往是对细胞核的破坏,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注意人身安全,同时要放射性物质对空气、水源等的破坏。
  十二、核力与结合能 质量亏损
  1、由于核子间存在着强大的核力(核子之间的引力,特点:①核力与核子是否带电无关②短程力,其作用范围为 ,只有相邻的核子间才发生作用),所以核子结合成原子核(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例_______ _____)时,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变化。
  核子结合为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叫原子核的结合能,亦称核能。
  2、我们把核子结合生成原子核,所生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生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要小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得出物体的质量和能量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就是著名的质能联系方程,简称质能方程。
   1u=_____________kg 相当于____________MeV (此结论在计算中可直接应用)。
  十三、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在核反应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
   举例:(1)如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2)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在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电子。
  核反应方程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
  十四、重核的裂变 轻核的聚变
  1、凡是释放核能的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
  核子组成不同的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是不同的,所以各种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不同。
  核子平均质量小的,每个核子平均放的能多。
  铁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小,所以铁原子核最稳定。
  凡是由平均质量大的核,生成平均质量小的核的核反应都是释放核能的。
  2、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重核裂变,即一个重核在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成几个中等质量的核的反应过程,这发现为核能的利用开辟了道路。
  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 _____________。
  3、由于中子的增殖使裂变反应能持续地进行的过程称为链式反应。
  为使其容易发生,最好使用纯铀235。
  因为原子核非常小,如果铀块的体积不够大,中子从铀块中通过时,可能还没有碰到铀核就跑到铀块外面去了,因此存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铀块的最小体积,即临界体积。
  发生链式反应的条件是裂变物的体积大于临界体积,并有中子进入。
  应用有原子弹、核反应堆。
  4、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叫聚变。
  (例: ________)发生聚变的条件是:超高温(几百万度以上),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太阳的能量产生于热核反应。
  可以用原子弹来引起热核反应。
  应用有氢弹、可控热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