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史

2024-05-12

1. 会计发展史

会计的发展:
1 古代会计发展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当时的会计基本上只是些简单的记录,复式记账也还未出现,是会计的雏形。
2 近代会计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薄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3 现代会计发展阶段: 
“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此外,管理会计也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扩展资料: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
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

会计发展史

2. 会计发展史

 
  会计的发展:
  1 古代会计发展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
  当时的会计基本上只是些简单的记录,复式记账也还未出现,是会计的雏形。
   
  2 近代会计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薄记形成前后。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
  ——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3 现代会计发展阶段: 
  “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
  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此外,管理会计也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扩展资料: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
  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

3. 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的发展历程
 
 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
 
 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
 
 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
 
 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
 
 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
 
 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近 代 会 计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
 
 ——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
 
 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
 
 ——卢卡-帕乔利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
 
 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
 
 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
 
 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
 
 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
 
 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 代 会 计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
 
 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公认会计准则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
 
 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
 
 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
 
 (1)利润必须实现:
 
 (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
 
 (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
 
 (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
 
 (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
 
 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or 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 *** 的地位。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会计的发展历程

4. 我国会计的发展历程

 一、满足恢复、发展经济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会计制度的恢复、完善和重建 ,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在这一时期我国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对于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财、物消耗,降低成本水平,乃至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起,招商引资,外国资本不断进入我国,我国在接受外国资本投入时也有义务为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在1992年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总之,这一过程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的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推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方面为鼓励企业发展颁布了若干法规,为其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也将企业推向市场,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迫使经营者必须具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掌握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资本市场参与者开始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不只是少部分人(或部门)使用。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者开始重视和使用会计信息。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适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者要求资本保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向社会公众(包括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转变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成为会计标准制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发布并实施,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由于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大胆地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这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透明度提到了议事日程,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监管者,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将满足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主要目标。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要求有限的社会资源向优化的企业流动,利用会计信息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希望,由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提升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虚假休息的事件多次发生, 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确立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以符合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立足中国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放眼国际会计协调发展的美好前景,中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有利于境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资产减值的概念,修订后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后,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期间又发布了一系列专业核算办法。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如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待处理财产损失不挂账、严格资本化、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核算时按账面价值反映,不形成利润等等,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些会计标准的建立,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当今,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 

  此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适应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加入WTO,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标准体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可以说,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适应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是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维护公众利益。 

  纵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今天,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从闭关锁国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开放。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30年来,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会计改革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顺时应势、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创新趋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5. 中国会计发展历程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改革的进程,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破除旧有会计标准对人们长期的影响,又要建立新的会计标准,而且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真正理解会计标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会计准则和制度在实践中往往是逐步建立。分步实施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始终瞄准资本市场信息需求这一主要矛盾,以夯实上市公司资产、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布或修订会计制度或准则,并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扩大至国有企业。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渐进式过程,与其经济。法律环境相适应,避免了过多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引发市场震荡,也避免了所有企业齐步走可能影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发展。如果1993年“两则”、“两制”时,要求所有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即一夜之间将原由国家财务制度统一规定的企业折旧政策改由企业自行确定,可能会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和税收征管的困难。从实际情况看,2001年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时,某些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由公司自行确定仍然存在着适应的过程,在实务中也出现诸多随意调整折旧政策的情形;如果在1998年要求所有企业实施已发布的八项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在2001年要求所有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可能会引起在当时环境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国有企业资产损失金额如何确定、如何确定资产损失批准核销程序政策等。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见,会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渐进的过程,而会计标准的实施也采取渐进的方式,即新发布的会计标准首先在上市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并根据情况逐步扩大到所有企业,这种渐进式的实施策略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同时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接受程度。

中国会计发展历程

6. 中国会计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改革的进程,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破除旧有会计标准对人们长期的影响,又要建立新的会计标准,而且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真正理解会计标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会计准则和制度在实践中往往是逐步建立。分步实施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始终瞄准资本市场信息需求这一主要矛盾,以夯实上市公司资产、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布或修订会计制度或准则,并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扩大至国有企业。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渐进式过程,与其经济。法律环境相适应,避免了过多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引发市场震荡,也避免了所有企业齐步走可能影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发展。如果1993年“两则”、“两制”时,要求所有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即一夜之间将原由国家财务制度统一规定的企业折旧政策改由企业自行确定,可能会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和税收征管的困难。从实际情况看,2001年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时,某些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由公司自行确定仍然存在着适应的过程,在实务中也出现诸多随意调整折旧政策的情形;如果在1998年要求所有企业实施已发布的八项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在2001年要求所有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可能会引起在当时环境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国有企业资产损失金额如何确定、如何确定资产损失批准核销程序政策等。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见,会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渐进的过程,而会计标准的实施也采取渐进的方式,即新发布的会计标准首先在上市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并根据情况逐步扩大到所有企业,这种渐进式的实施策略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同时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接受程度。

7. 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的发展:
1 古代会计发展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当时的会计基本上只是些简单的记录,复式记账也还未出现,是会计的雏形。
2 近代会计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薄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3 现代会计发展阶段: 
“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此外,管理会计也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扩展资料: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
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

会计的发展历程?

8. 我国会计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一、满足恢复、发展经济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会计制度的恢复、完善和重建 ,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在这一时期我国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对于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财、物消耗,降低成本水平,乃至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起,招商引资,外国资本不断进入我国,我国在接受外国资本投入时也有义务为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在1992年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总之,这一过程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的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推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方面为鼓励企业发展颁布了若干法规,为其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也将企业推向市场,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迫使经营者必须具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掌握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资本市场参与者开始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不只是少部分人(或部门)使用。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者开始重视和使用会计信息。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适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者要求资本保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向社会公众(包括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转变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成为会计标准制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发布并实施,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由于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大胆地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这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透明度提到了议事日程,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监管者,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将满足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主要目标。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要求有限的社会资源向优化的企业流动,利用会计信息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希望,由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提升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标准制造虚假休息的事件多次发生, 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确立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以符合会计要素的质量特征。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立足中国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放眼国际会计协调发展的美好前景,中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有利于境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000年12月2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资产减值的概念,修订后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后,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这期间又发布了一系列专业核算办法。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如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待处理财产损失不挂账、严格资本化、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核算时按账面价值反映,不形成利润等等,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些会计标准的建立,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当今,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 

  此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适应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加入WTO,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标准体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可以说,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适应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是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维护公众利益。 

  纵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今天,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从闭关锁国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开放。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30年来,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会计改革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顺时应势、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创新趋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