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024-05-13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的根本途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一语中的。那么,具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抓手,将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国家应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并要注意适当控制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是要素市场建设相对于商品市场滞后,特别是各类要素的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尚未形成。加快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改革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点。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实现跨地区自由流动。这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必须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经济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增强市场的统一性。应加快《反垄断法》的制定工作,将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和经济性垄断纳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围,加大反垄断力度;加快制定或修订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制,保障各类经济主体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依法规范政府行为,界定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权限和行为,提高市场准入程序的公开化和准入的透明度;针对国内市场的分割问题,强化打破地区封锁的协调工作机制,消除行政壁垒、地方保护等分割市场的行为;推进现代流通进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而当前制约民间投资的是投资管理体制和垄断。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向民间投资开放,但民间投资真想进入却往往遇见“玻璃门”和“弹簧门”。特别是一些利润率较高的垄断性行业,民间投资仍无法进入。庞大的民间投资,一旦真正启动,将会极大地增强经济的活力,强力拉动经济的增长。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就是,既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避免市场失灵。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大台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制度性保障,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围绕改善民生深化改革,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从顶层优化制度安排,显著增强我国民生保障能力。关注和改善民生是历届政府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要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加快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推进养老保险、教育、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和脱贫攻坚,通过创新机制更多吸引民间资本,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
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科技含量、提升研发设计、重视品牌建设、改善市场营销,实现“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广泛的内容,包括:
1,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制度;
2,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
3,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4,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
5,推进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产业体制改革,其中也包括集体企业及资产的股份制改造问题;
6,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此外还要继续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等。
六,是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内外经济平衡发展,解决宏观经济存在的外汇储备过多等突出矛盾。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既是改革,也是开放。国际形势与我国比较优势的新变化,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同时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全面推进,涉外经济体制开放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时期,现行涉外经济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现行涉外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要求。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地位,是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必然要求,但是,现行涉外经济体制尚不适应这种新要求,既不利于引进高端产业活动、高级生产要素,也不适应企业“走出去”整合外部资源,使我国难以充分利用新的战略机遇期。
其次,现行涉外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服务业开放不足,管制过度,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税收、通关等政策限制了我国吸引高端制造、地区总部等活动,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七,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包括教科文卫体制改革,其中网友提到的卫生体制改革,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其基本思路是综合配套推进,医药卫生体制、药品产销体制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其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解决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离等问题。还要加大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为广大人民提供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事业领域制度的改革创新,是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社会权利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才能让改革举措深入人心,扎实推进,富有成效呢?既要统筹好社会事业改革与经济建设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又要统筹好社会事业改革各领域内部之间的均衡发展;既要搞好制度建设的创新,又要实现工作方法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完善保障体系,创新医疗卫生体制,才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
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八,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简称“放管服”),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政府服务,抓紧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职业资格、政府定价收费等清单,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着力为实体经济升级营造更好环境。
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是职能转移,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是职能下放,解决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关系问题;3,是职能整合,解决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问题;4,是职能加强,解决政府该管的事没有管住管好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把政府该放的放下去,政府该管的管起来。当务之急是以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这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资源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放权的同时也要加强和改善管理,放管结合,使政府职能转变顺利推进。

资料来源——
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9509.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415883.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01/c40531-27762208.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5/c40531-23202658.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101/c40531-23398660-4.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54155/57487/5654199.html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npc/xinzhuanti/xxgcsbjszqhjs/2013-12/18/content_1817430.htm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 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社会热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贯彻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那么,各级党政领导,如何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已显得十分的突出和迫在眉睫。 今天,本人欣慰地看到了新华社头版头条刊发的《弄清"怎么看" 明确"怎么办" 科学对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一文,深感此文写得很好。她系统全面地摆出了社会的诸多热点问题和此类社会问题的危害性;同时又科学辩证地提出了如何面对、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以及对待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法措施,尤其最后提出了“紧紧依靠群众”的观点,确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但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该文篇幅的限制,文中没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成因做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更没有就当前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国家如何确保领导干部做到科学地解决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 为此,本人简谈下自己的肤浅看法: 众所周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讲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和处理问题要击中问题要害的重要性。同理,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必须要找到产生问题症结所在,方能“对症下药”。不然,只能是做表面文章、欺上瞒下、贻害国家和人民。 现就《弄清"怎么看" 明确"怎么办" 科学对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一文所提到十个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抽出二三,做一简单的分析。 如:食品安全。目前随着三鹿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等问题的不断被媒体曝光,方才引起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试问:为什么如此多的问题、且如此长的时间没有人监管?那些监管部门都在干什么的?这难道仅仅是制度问题吗?是法制不健全吗? 再如:房价调控。为什么国家出台很多房控措施,怎么很多一线城市房价仍不见降低呢?出现的仅仅是“房价上升的速度减慢了”。原因很清楚,就是因为少数有权、有钱的人控制和垄断着本该属于广大人民的土地资源。此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房价是不可能降下的。 还有:个人收入。一个大企业老总年收入上千万,一个工人年收入最多五六万。同样都是工作,实际仅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退一万步,老总工作比工人辛苦些,也不至于高出这么多倍?难道大企业的业绩是老总一个人创造的吗?实际上,老总的高收入就是建立在剥削工人血汗钱的基础上,与政界中的诸多贪官一样是不劳而获者。 …… 综合上面三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如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企事业党政领导,视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如同虚设,贪得无厌,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 二是“势利阶层的形成”,导致一些企事业领导狼狈为奸,躲避司法部门的打击,甚至与权利部门一起搞“利益共同体”左右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三是“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信任危机”,导致社会“正气不足,邪气有余”。在官场、商场、生活和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正做事的不能得到肯定,甚至还被人投以怀疑的眼光;相反,贪官、奸商、小人被人们说成“能人”,很多人还升官发财。 四是“监管不严,打击不力”,最近在“人民网”上看到一个统计“贪污亿元以上的十位贪官”除王宝森畏罪自杀外,其他的贪官皆没有获得死刑。这不仅鼓舞了贪官,实际上是打击了“清官”和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期望,更让人怀疑其背后一定还有更大的贪官。 五是“私有化与公有制的界限不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改革预案”和前瞻性的方针政策,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的短期行为。这样使很多行业,在改革初期,该保留的没保留,该改革的却没有改革,同时在很多领域“公”“私”混为一谈,此乃为社会腐败留下了宽松的空间。 针对以上产生社会热点问题的五大原因,本人认为国家应从以下七个层面给予治理: 一是国家必须从宏观、长远、政策、法规层面,首先统揽全局进行布局,并制定出具体措施,决不可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 二是从严、从重、从快的惩治腐败,面向全社会弘扬正气,打击邪气,让腐败分子和各类社会犯罪和不正当得利者无生存之地; 三是纠正以前“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过火的地方”,不该私有化的,一定不可似有化,该透明化的,一定要透明化。如,军队经商,新闻承包,国企承包,党政部门插手房产经营,公检法司变执法成处罚,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承包为个别人服务,及国土资源、矿产私有化等; 四是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可靠、作风正派、业务过硬、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干部,同时打破用人上的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唯学历、唯年龄、唯出身的错误用人政策,用“实际能力、社会实践和人民的评价”这把硬尺子去选人、用人。这样,党和国家才能后继有人,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五是“加大对渎职、失职犯罪的处罚力度”。此条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党政部门不作为或胡作为而实施的。严防“中央的好经被和尚不念、念错和机械地念”,确保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六是“成立上至中央,下至县乡的独立调查反腐队伍”,打击犯罪、防止腐败,确保政令畅通,维护公平正义。 七是“建立领导决策错误倒查追究制度”,减少用人、工程、投资等领域的决策失误,尤其是很多“带病提拔的干部”,“豆腐渣工程”,“盲目投资建设项目”等,必须追查决策人的“渎职或失职,甚至贪污行为”。 本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生和蔓延,也才能确保一些党政干部不敢面对社会问题推三拖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消除问题和培养强有力的新型干部队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