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县的介绍

2024-05-12

1. 嘉义县的介绍


嘉义县的介绍

2. 嘉义市简介

嘉义市(台湾话:Ka-gī-chhī;客家语:Ga_-ngi-sṳ;邹语:maibayu),位于台湾本岛西南部的都市,地处嘉南平原北端,全市在北回归线以北(但极靠近北回归线),嘉义都会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南部第三大城市。
全境除东部属丘陵地带外,其余为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外围由嘉义县环绕,古名“诸罗山”,系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译音及因嘉义东方诸山罗列,又名“桃城”,因清治时期兴筑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扩展资料:
嘉义市主要河川有南面的八掌溪、北面朴子溪,均发源于中央山脉,并形成与嘉义县之间的天然界线;由于嘉南平原地层组成成分为极细之淤泥及粘土,含水性差,以致于地下水含量不丰,水资源主要仰赖引自八掌溪的兰潭、仁义潭二水库供应。
嘉义市中心位于北纬23°29′、东经120°2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温度摄氏23.8度。虽然位处南台湾(浊水溪以南),但冬季寒流时因嘉南平原强烈的辐射冷却效应而时常出现低于摄氏10度以下的低温,
在嘉义气象站建立前,曾出现零下低温,未留下观测纪录;冬季为干季,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西南风盛行,风力和缓,因高温及对流作用旺盛,午后常有雷雨;7至9月间常有台风侵袭。嘉义市年平均雨量为1774.3毫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嘉义市

3. 嘉义的介绍

嘉义市(Chiayi City),(台语台罗:Ka-gī Tshī)位于中国台湾省西南部,(原省辖市,精省后改为“市”),地处嘉南平原北端,有北回归线经过。全境除东部属丘陵地带外,其余为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外围由嘉义县环绕,人口数为27.2万人,市区人口密度12,642人/平方公里,整体人口密度为4,534.54人/平方公里。古名“诸罗山(台罗:Tsu-lô-san)”,系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译音,又名“桃城”,因清代兴筑之古城形如桃而名。嘉义市为嘉义次都会区的核心都市,也为该地的政经、生活与消费中心。嘉义市区内第三级产业人口占全市就业人口72%,在加上流动人口之影响下,近年由于云嘉地区产业发展受限,嘉义市自1994年人口数突破26万以来迄今,人口仅增加1万多人。在目前台湾省行政区人口密度为第二位。嘉义市是阿里山森林铁路的起点,过往曾因林业的发展而繁荣。由于发展历史甚早,市区内留有不少古迹,形成重要观光资源。地方特产方面,则以方块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饼、小馒头、甘薯、凤梨酥、火鸡肉饭最为人所知。文化活动上,日据时期以绘画最为著名,曾有“画都”之美誉;近年来则以管乐节最为兴盛。

嘉义的介绍

4. 嘉义县的历史沿革

明郑时期,在台湾设置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今日嘉义县属天兴县内。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人赖刚直,奉命屯田于天兴县八掌溪仑子顶,即今嘉义县中埔乡和睦村。这个时期唐山移民,多由东石港登陆。邻近的嘉义地区开发甚广,约有四十余处;尤以朴子及六脚地区垦荒特早。清治时期,台湾建置为一府三县,(即诸罗县、凤山县、台湾县)等县,隶属于福建省。诸罗即是明郑时的天兴州,辖区广泛,南接台湾县北至鸡笼。嘉南平原的汉人日增,开垦已普遍且至为繁荣。及康熙至乾隆年间在民雄、大林一带相继完成数座埤圳,农业灌溉多被其泽。至光绪年间台湾南部己无甚发展余地,汉移民逐渐往北部发展。清代乾隆皇帝时,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军队大举本县地区,由于当时诸罗县军民坚守城池,死伤无数,使林爽文等人不能染指诸罗县城;因此乾隆帝为嘉许诸罗县民的忠义,取“嘉其忠义”之意,赐名嘉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将“诸罗县”改名为“嘉义县”。这也是本县县名的由来。日治时期之初,嘉义属台南县嘉义支厅,后一度曾设置嘉义厅,1920年至二战结束前划归台南州,分属嘉义市、嘉义郡及东石郡。战后时期,1945年嘉义市改制为省辖市,原嘉义郡、东石郡改制为嘉义区、东石区,归属于台南县。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实施调整县市行政区划,嘉义区、东石区与嘉义市合并为嘉义县,撤销区级行政区,嘉义市为县辖市,并置县治于此。民国七十一年(1982年),嘉义市再升格为“省辖市”,原嘉义市公所改制成立嘉义市政府,首任市长为许世贤。嘉义市独立为省辖市后,本县划出新的嘉义县版图范围(不再管辖嘉义市),新的县治地点曾有海线之太保、朴子、与山线之民雄互相争取。之后,设置嘉义县政府特区于太保乡与朴子镇之间的祥和新村(原太保乡与朴子镇台糖东势寮农场)(县政府位于太保乡,县议会位于朴子镇),太保乡和朴子镇因此先后于民国八十年(1991年)和民国八十一年(1992年9月10日)改制为县辖市,嘉义县政府位于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