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梧桐树事件的相关事件

2024-05-11

1.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相关事件

 1999年的秋天,当秋风尚未来得及袭击还泛着绿色的树叶时,南京瞻园路上一排有着50多年树龄的梧桐树却面临着被砍伐的厄运——砍伐的理由是扩路。某媒体记者打电话给一位有号召力的老学者,老学者立刻联络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八位教授,当他们赶到现场时,已有一棵大树被锯。八位教授联名向市政府上书,呼吁保护这些大树。此事惊动了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于是在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华东版上,以《这些大树不该砍》为标题的报道赫然刊登在第14版的头条上。树最终保了下来,瞻园周边的传统空间也保存了下来。 2001年,沪宁高速公路通车后不久,为了让下了高速即进南京城的汽车有个快速通道,中山东路中山门段的六排梧桐树被命砍掉四排。结果二十几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国家建设部,要求我们的建设者“手下留情”。建设部部长亲下南京了解情况,同意专家们的建议,“砍二排保四排”,否则取消南京绿化城市的资格。虽然保存了四排大树,但那被砍掉的两排树仍让人心痛,《南方周末》2001年3月15日以《死于非命的树》为题表达了深深的遗憾。 刘伯承元帅任南京市市长时,看到山路边有一根木棍都要过问,是不是砍伐了紫金山的树?当时上山砍树最高的被判刑12年。周恩来总理参观紫金山时发现有人砍树,严厉批评说:“国家再穷也不能动紫金山上的一棵树。”如今,紫金山山体2万棵树却遭遇建国55年来首次大规模砍伐。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哭了70岁的园林工程师老宋站在紫金山上,现场的情景让他伤心得不忍睁眼:这里原本郁郁葱葱的原生林,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黄土地和残桩断枝了。被砍伐的原生林位于紫金山东侧的上黄马水库和下黄马水库,中山陵则位于紫金山正南侧。在中山陵工作了42年的老宋告诉记者,中山陵和紫金山在南京人心中是合二为一的——“破坏紫金山,就是破坏中山陵。”最早发现有人在紫金山上砍树的是黄马村的村民。村民刘福贵说,8月底就看到有人在林子里砍树,也没见有人管。老宋当时还不相信,“建国55年来没见谁有这样的胆子”。10月24日,老宋和四十余名曾在中山陵园管理局(下文简称“管理局”)工作过的老工人来到上黄马水库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砍树不是用锯子,是用大型挖掘机挥动着挖掘臂一路扫荡过去的。”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很多砍下的树就被直接埋到了地下。”一位第一次来现场的70岁老人,哆嗦着嘴唇不断重复着:“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到底要干什么?”四十几位老工人当即手挽手筑起人墙阻挡挖掘机的前进,但挖掘机在他们头上挥舞着铁臂,并未停止。四台大型挖掘机在林间进行了24小时的“扫荡”,先用挖掘臂直接将树木扫断,然后有人立即过来清理残余枝叶,最后再把树桩锯掉,甚至把树根拔掉。老工人们又赶往下黄马水库,发现那里也是同样的情况,以他们的经验估算,两处被毁林地面积总共近百亩,砍伐的树木近2万棵。他们简直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曾有位园林工人误砍了紫金山上的一棵病树,被行政记大过;9年前,一位园林工人偷砍了28棵杉木,被判了两年徒刑。这群年逾古稀的老人哭了。因为这是紫金山上保护得最好的一块原生林,林木多样化,生态保持完美,以前走进山林就能听见处处鸟鸣,林间有梅花鹿、獐子嬉戏奔跑,10年前甚至能看到狼在湖边饮水。砍树者何人?10月23日,记者采访了中山陵园管理局,该局办公室值班的一位刘姓工作人员解释说,“在紫金山东侧施工的是中山陵综合治理工程东部项目指挥部,但不会砍伐树木,只是按程序移植或清理杂树。”但园林工程师老宋对“清理杂树”的说法表示了质疑:“即使是清理5公分以下的杂树也要严格地规划和报批,何况砍掉的都是胸径十几公分乃至几十公分的大树。”  记者在南京市政府网站上查到,宁政办发(2004)126号文件《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中山陵综合治理工程东部项目建设指挥部(下文简称“东部项目指挥部”———记者注)的通知》,其中提到东部项目指挥部成立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十运会’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完善中山陵风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发文时间为2004年9月24日。在紫金山施工现场,记者发现了具体施工单位——南京黄马置业有限公司,以及该施工项目的全称“南京‘东部接待中心’(暂名)改扩建工程”。记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南京黄马置业有限公司”的资料,却没能发现任何关于该公司的资料。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是由政府部门出资、专为“东部接待中心”改扩建工程而组建的公司。记者询问了几位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方均称“刚刚被招聘进来,对公司情况不了解”。黄马置业公司综合部的邰处长解释说,此次砍树手续经过严格审批。他拒绝透露具体砍伐数量,只强调所砍的每一棵树,都是按照正常程序通过中山陵园管理局园林管理处向上报批。管理局园林管理处一位王姓工作人员说,这次砍树数量的确大,历史上少有,但黄马公司砍伐树木的手续资料齐全,目前他们正在与黄马公司清点所需砍伐的树木。“可能是施工方的工程比较急,所以就先砍伐了。”“哪里有先砍树后清点的道理?”和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宋不禁跳了起来,“按照程序应当是拿到砍伐许可证之后,清点好要砍伐树木的数量和种类,然后才能在有关部门的监视下砍伐树木。”黄马公司方面称,曾于9月30日就该项目一期工程向中山陵园管理局提出申请,“需移植树木921株,砍伐811株”,管理局接到申请后于10月12日向南京市政府以文件形式进行了请示,10月13日,黄马公司此次移植砍伐申请得到了批复,并被要求做好移植养护等相关工作。但老园林工人们认为,实际砍伐的树木已经远远不止这个数目。“移植?移植的树在哪里?九、十月份树木的生长期还没有完全结束,移植一棵死一棵!”中盟律师事务所孙乔圣律师对黄马公司得到的批复也表示了不同意见。按照《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管理局有十棵以下“少量非珍贵树木”的砍伐审批权,如果“砍伐树木十棵以上的,由管理局预审,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条例》中没有说明市人民政府审批的上限。”孙乔圣律师告诉记者,“按照《森林法》第十六条(二)规定,占用或征用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上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审核。”“上位法《森林法》优于下位法《条例》。”孙乔圣律师解释说,中山陵风景区的树木是特种用途林,如果按照东部接待中心改扩建工程2000亩的规划面积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了10公顷的上限,江苏省都没有审核权,应当报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审核。11月1日记者致电管理局,询问具体砍伐审批情况,办公室一位韩姓工作人员称“不方便接受采访”,转而让记者去“找黄马公司综合处的邰处长”。违建项目?乌有项目?按照《条例》规定,“规划控制区内,不得建设风景区规划和各景区详细规划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被砍伐的这片林地刚好位于规划控制区内。但是在江苏省建设厅10月26日正式批准的《中山陵园风景区详细规划》中,中山陵东北侧只有“黄马滨水休闲公园”的规划,记者没有找到关于“东部接待中心”改扩建工程的任何项目。“造一个休闲公园只要一个凉亭两条小路就可以了,哪里用得了上千亩的土地?”一位老园林工人说。至于“东部接待中心”改扩建工程,老园林工人们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东部接待中心’这么个单位”。一位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中山陵里从来没有过‘东部接待中心’,在环陵路上有过一个‘东部休闲中心’,占地1.1万平方米,已经存在7年之久。”根据南京本地媒体的报道,位于中山陵规划控制区内的“东部休闲中心”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被定性为违章建筑,并于8月16日被全部拆除。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相关事件

2.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事件过程

南京梧桐树事件起源于2011年3月初,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梧桐等树木移栽。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
2010年,在南京地铁3号线建设中,市政府计划在沿线除市政府站和浮桥站之外的11个站点处移走600多棵树木,其中200多棵是1950年代种植的梧桐树,其余还有香樟、臭椿、高杆女贞、栾树等。2011年3月初,南京地铁3号线开始大规模动工。大行宫站附近长江路、太平北路一带有49棵梧桐被砍去枝干,移植到江宁区麒麟镇某苗圃。
3月14日,中山东路沿线的梧桐树上被人们系上了绿丝带,这是网友自发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在梧桐树上系上绿丝带以抗议被伐。3月15日,中国国民党立委邱毅在微博中表示“若南京市政府再不停止砍树,他会在国民党中常会提案护树”,事件终于迎来转机。次日,邱毅在国民党中常会中提案,希望透过海协会和海基会,协调南京市梧桐砍伐事件。而国台办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中称相信南京市政府会妥善处理此事。
3月19日下午,上千南京市民在南京图书馆前集会抗议政府砍伐迁移树木,抗议人群与事先来到现场的警察并未发生大的冲突。
3月20日,南京市副市长陆冰称,地铁三号线的移树工作已全面停止。而政府将公开征集民意,以进一步优化地铁建设方案,事件告一段落。

扩展资料:历史背景:
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南路等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种植热潮”,当时南京市内的梧桐树达到了约10万株。但自1990年代起,由于道路拓宽等工程,南京市内的梧桐树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万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
早先南京地铁2号线在建设中也遇到过移栽树木的问题。最初工程计划移栽树木1065棵,后来对具体车站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了修改,以避开大树,最终迁移190棵,为此工程投资增加了5000万元。当时市园林局承诺“190棵迁走的大树确保不死一棵”,但事后回访发现移栽后树木的存活率仅有18%。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南京梧桐树事件

3. 什么是南京梧桐树事件?

南京梧桐树事件起源于2011年3月初,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梧桐等树木移栽。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
  

什么是南京梧桐树事件?

4.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介绍

南京梧桐树事件起源于2011年3月初,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法国梧桐等树木移栽。因之前南京地铁2号线移栽后的树木的存活率仅有18%,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并发起绿丝带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南京梧桐护绿行动引起了海峡对岸,并要求大陆中央应尽速透过国共平台或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协调此事。1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作出回应,新闻发布会中称相信南京市政府会妥善处理此事。2011年3月17日,南京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成果、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南京梧桐树事件舆情共经过22天,高潮期从13日到17日不过四五天,共引发新闻报道1375篇,新闻跟帖评论13289条,涉及网站170家;相关论坛主帖514个,网民跟帖评论5155条;相关博客文章415篇,评论412条。南京护绿行动被列为2011中国公众参与环保十大事件之一。

5.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事件过程

南京梧桐树事件起源于2011年3月初,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梧桐等树木移栽。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
2010年,在南京地铁3号线建设中,市政府计划在沿线除市政府站和浮桥站之外的11个站点处移走600多棵树木,其中200多棵是1950年代种植的梧桐树,其余还有香樟、臭椿、高杆女贞、栾树等。2011年3月初,南京地铁3号线开始大规模动工。大行宫站附近长江路、太平北路一带有49棵梧桐被砍去枝干,移植到江宁区麒麟镇某苗圃。
3月14日,中山东路沿线的梧桐树上被人们系上了绿丝带,这是网友自发发起的“绿丝带行动”,在梧桐树上系上绿丝带以抗议被伐。3月15日,中国国民党立委邱毅在微博中表示“若南京市政府再不停止砍树,他会在国民党中常会提案护树”,事件终于迎来转机。次日,邱毅在国民党中常会中提案,希望透过海协会和海基会,协调南京市梧桐砍伐事件。而国台办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中称相信南京市政府会妥善处理此事。
3月19日下午,上千南京市民在南京图书馆前集会抗议政府砍伐迁移树木,抗议人群与事先来到现场的警察并未发生大的冲突。
3月20日,南京市副市长陆冰称,地铁三号线的移树工作已全面停止。而政府将公开征集民意,以进一步优化地铁建设方案,事件告一段落。

扩展资料:历史背景:
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南路等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种植热潮”,当时南京市内的梧桐树达到了约10万株。但自1990年代起,由于道路拓宽等工程,南京市内的梧桐树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万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
早先南京地铁2号线在建设中也遇到过移栽树木的问题。最初工程计划移栽树木1065棵,后来对具体车站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了修改,以避开大树,最终迁移190棵,为此工程投资增加了5000万元。当时市园林局承诺“190棵迁走的大树确保不死一棵”,但事后回访发现移栽后树木的存活率仅有18%。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南京梧桐树事件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事件过程

6.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情结法桐

南京的夏天是难熬的,6月中旬的龙蟠路上,柏油路面温度已高达40度,没有一丝风,在火辣辣的阳光下,如果你步行或骑行在这条没有树荫的路上,皮肤会晒得生疼。而看到道路两边的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女贞树,你该作何感想。有绿缺荫这一残酷的现实摆在很多老南京面前。当园林绿化部门拿出绿化覆盖率50%的成绩单时,很多市民却感觉“量”和“凉”不成正比,遮天蔽日的树荫已渐行渐远。在人们要靠打伞、涂防晒霜来消暑度夏时,再完美的绿化数据也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不禁要问,曾经引以为豪的南京绿树哪去了?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号称虎踞龙蟠,在夏季通常爱刮东南风,由于东、南、西三面都是山脉,风吹不进来,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丰富的水汽让整个城市湿热像个大蒸笼。在这样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夏天街头的绿荫葱茏对南京人更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说南京是个有名气的城市,这个名气中有一点是因为她是长江流域三大火炉城市之一,夏天的热为外地人所不能承受。也正因为这个热,南京曾经的绿化程度不仅闻名于世,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一种自豪感。南京人说,不要看我们南京热,但是夏天出门不用打伞。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80年代南京第一轮城市改造以前,主干道的行道路两旁都是一溜的悬铃木(俗称法桐),树身植根行道边,茂密的树枝则相交在天空,遮天蔽日,烈日下不用遮阳伞,中小雨天里不用打雨伞。在没有电扇和空调的年代,一棵大树就是一个天然的避暑空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南京人体会最深刻。 南京的绿化,始于公元229年三国时期的东吴,其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此的320余年间,南京的先人们,逐渐养成了酷爱自然、纵情山水、盘游山居的习性,孕育了名闻中外的江南山水园林。从唐朝诗人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和元代诗人的“青青门外秦淮柳,几度飞花送船客”的诗句中,可见当时南京城市绿化之盛。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南京石鼓路种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国梧桐树,开创了南京行道树栽种历史。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修中山路和陵园大道的时候,又陆续种下2万棵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与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成为南京的象征。解放后,南京首任市长刘伯承对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云南松情有独钟,不到3年,这些树苗就在南京市的山坡、路旁、湖畔、水边扎下了根,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地茁壮地生长起来,成为点缀南京城市风景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种植热潮”,当时南京市内的梧桐树达到了约10万株。但自1990年代起,由于道路拓宽等工程,南京市内的梧桐树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万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 根据南京园林部门最新的统计数据,南京绿化覆盖率50%,绿地率42%,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这些指标远远超出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据统计南京市主要街道有20条,其中16条是以“法桐”作为行道树的。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约15万株大小不等的“法桐”,逐渐成长为一条条优美的林荫大道。每到夏天,火炉南京,赤日炎炎,格外烤人,而在“法桐”大道上,却是绿荫成廊,遮天蔽日,轻风拂面,行人、骑自行车者、驾驶汽车者在此经过,简直是一种享受,离开时都依依不舍,此种感受大家都有过。科学测定显示,“法桐”叶片大,绿量高,树荫下能降温4~50C,在滞尘、降噪、调节碳/氧平衡,改进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人们可曾注意到,近些年来,南京的夏天不像以前那么热了,南京在全国火炉城市中悄然消失。一种文化遗产权威人士指出,根据南京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保存完好程度,很有希望成为我国第一个古都型世界文化遗产。70年前栽植的“法桐”大道,特别能体现民国时期南京的文化特征(且是活态文化),可以作为行道树方面的文化遗产,而有别于一般的绿化树。因为“法桐”与孙中山先生的名字紧密相连而在南京的文化中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张城市名片民国时期栽种的2万株“法桐”,覆盖了南京的主要干道。在南京风土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和南京市民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为巍巍大树,最长者已满77周岁了,粗度够2个大人合抱。现存于各条中山大道,长江路、陵园路等“法桐”行道树,树干坚挺,通体洁净、靓丽,树冠高大,覆盖着整个街道,活脱脱如一条条“绿色隧道”,亲临南京的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都赞不绝口,称之为“世界级绿色都市”。上世界末,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皇浏览中山陵景区时赞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京有个‘绿色长廊’”。最近南京市在海选城市十大名片活动中,“绿色南京,博爱之都”力拔头筹,领衔南京城市名片,只是由于“文字太长”而割爱,单取“博爱之都”。“博爱之都”作为南京的一个整体形象名片,是南京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爱之都”离不开“绿色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