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创始人戴威被限制消费,为何不是被判刑?

2024-05-12

1. ofo创始人戴威被限制消费,为何不是被判刑?

据悉,目前ofo小黄车关联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戴威已被限制高消费,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高尔夫球场等场所高消费。目前为止,ofo小黄车创始人戴威已被法院限制消费近40次。
截至到2020年8月1日,ofo平台共有1600多万用户在等候退还押金,以当时ofo最低押金99元计算,ofo债务总额高达16亿元人民币。
ofo创建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注册资本38.52万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销售自行开发后的产品;计算机系统服务;基础软件服务等。在天眼查信息中显示,其创始人戴威持股36.02%为该公司最大股东,第二、第三大股东为滴滴商业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经纬美创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 25.32%、10.15%。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这个限制消费令了,他到目前为止,网上有公开数据显示,ofo有1600万的用户在等待ofo退押金,而按照当时最低99块钱的押金来计算,ofo要退还16亿的押金,而戴威他曾经写过一封公开信,表示自己会对欠用户的每一分钱负责任,但是一直到现在,他也没有实现自己说过的承诺。一共有40次的被列为失信执行人,并且被下了247次的限制消费令,本次的限制令是湖南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下达的。
限制消费是因为其创立的公司方面运营出现问题导致用户的资金不能及时退还,这是属于信用问题,加上也是公司整体的问题并不单单只是戴威个人的事件,当然限制消费也是促使他能更快的还给用户这些资金。

ofo创始人戴威被限制消费,为何不是被判刑?

2. 戴威被官方限制消费,ofo究竟是怎么“死”的?

过度烧钱,导致收不抵支,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有媒体报道,ofo创始人戴威再次受到了限制消费令,这次是长沙法院下发的,消费禁止令包括不允许戴威高消费,也不得再购买不动产或者装修高档房屋等。据媒体统计,目前为止,戴威已经累计被法院限制消费达到了40次。据悉,戴威最早毕业于北京大学,2014年和同学一共创立了ofo,但之后共享单车竞争激烈,ofo不得不大幅烧钱补贴用户,最早导致超过1500的用户押金无法退还,ofo的总债务也达到了16亿元,至此共享单车泡沫正式破裂。

共享单车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是2017年,ofo和摩拜毫无节制的补贴用户和投放单车,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月的时间里,烧掉了六亿美元。最终ofo累计向市场投放了两千万辆的单车,每日的订单也超过了三千万,但就在竞争最白热化的时候,ofo的资金链终于撑不住了。媒体开始不断传出ofo挪用用户押金的行报道,一开始ofo公司还是否认,之后承认挪用了一部分,随后大量用户提取押金,将ofo公司的押金,给挤兑了,最终公司不得不宣布破产倒闭。

据传当时,投资人想让ofo和摩拜这两家公司合并,但因为创始人戴威的否决权,合并计划胎死腹中,在这项合并计划胎死腹中之后,其投资人迅速将股份卖出,套现离场。

随后的ofo便是一败涂地了,尽管中间ofo公司还尝试过各种盈利的方式,比如在单车上贴广告,或者在APP上卖东西,但这都没有挽回这家公司,最终破产的ofo不仅赔光了投资人的钱,连大量用户的押金都没能退还。

3. ofo能有今天,创始人戴威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ofo能有今天,创始人戴威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4. ofo创始人戴威再被限制消费

2020年8月,ofo小黄车关联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戴威收到限制消费令。该限制消费令由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下发,立案执行申请人为罗欢。
在该限制消费令中,戴威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等。戴威已有多份限制消费令。

扩展资料
2018年12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作出了“限制消费令”。
该限制消费令指出,限制单位及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创始人戴威不得实施乘坐飞机、列车软卧、入住星级宾馆、购置汽车等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有资料显示,ofo持有东峡大通百分之百的股份。
限制消费令中指出,被限制人因私消费以个人财产实施前述行为的,可以向本院提出申请。如单位因经营必需而进行前述禁止的消费活动的,应当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方可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杭州网-ofo陷押金退还危机 创始人戴威“被限制高消费”
参考资料来源:舜网-ofo创始人戴威再被限制消费是怎么回事?具体什么情况?

5. ofo创始人戴威突然被限制消费,他做了什么事情?

他因为欠账不还以及拖欠货款等原因被限制消费。众所周知早在几年前ofo公司就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局面,不仅仅是消费者的押金无法退回,就连跟ofo公司进行合作的一些公司到现如今都还没有收到来自ofo公司的货款,因此作为ofo创始人的戴威才会被起诉,从而被限制消费。在ofo公司刚刚成立的那几年时间里,戴威个人可谓是风光无限,但是因为公司的管理以及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ofo公司濒临破产,而戴威也被限制消费,这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未来戴威能否东山再起,从而偿还ofo公司所拖欠的资金,这不禁让人们为之好奇。
公司要想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拳头产品,更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据悉ofo公司在运行期间不仅仅出了现诸多贪污腐败的员工,同时作为创始人的戴威并没有清晰的规划公司的未来,以至于ofo公司在与其它共享单车竞争中败下阵来,最终走上了资金链断裂的结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活跃在如今的市场中,但是生存下来的公司却少之又少,成功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ofo公司之所以从成功走向失败,就是因为ofo公司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如今公司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公司规章制度的竞争,规范的规章制度不仅仅能够让公司充满活力,更会让公司充满前进的动力。
戴威被限制消费之后,他的衣食住行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戴威都将过得十分艰难。从戴威被限制消费的事情中,人们能够悟得诚信的重要性。在如今的社会中,诚信档案不仅仅会伴随人的一生,更会对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找工作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做人做事,只有诚信方能长久。
我希望戴威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东山再起,因为戴威拖欠的资金不仅仅有员工的血汗钱,更有一些公司的救命钱。

ofo创始人戴威突然被限制消费,他做了什么事情?

6. ofo创始人戴威再被限制消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被限制高消费,那么肯定是有原因导致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小黄车创始人戴威他为什么会再被限制消费呢?
戴威个人信息
他是小黄车的创始人,也是小黄车的董事长、执行官。小黄车关联的公司,其实就是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就是戴威。
被限制高消费的原因。
一个公司的法人之所以被限制消费,无非就是无法履约,或者说欠账没有办法偿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法人他就会被限制高消费,因为他已经没有钱偿还给那些债务人。其实我们都知道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黄车押金不退的这个事情,要很多的消费者,要很多的社会人士感到非常的恼火。
毕竟是押金,你居然不退给我们,当初我们交押金的时候是说随时可以退的,但因为小黄车的经营不善最终没有将押金退回,还有很多人他们没有拿到押金。虽然后来小黄车法人他转换可以在小黄车商场消费,但还需要充钱,这样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恼怒。而工商总局也注意到了这个事情自然就被工商查处,而小黄车公司账上已经没有钱,这是被限制高消费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主要是戴威公司,他跟合作伙伴之间还有业务往来,还有资金往来,他拖欠凤凰单车公司货款,被凤凰男的公司起诉,要求小黄车公司尽快支付单车货款,但小黄车公司迟迟没有交付,主要原因还是账上没有钱,自然就会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司法风险和经营风险,同样也会让戴威被限制高消费。
给我们打开小黄车公司企业相关信息,那么就能够看到他的司法风险,有100多项,经营风险有30多项,这些都不利于他的公司发展,只要有债权人将小黄车公司起诉至法院自然就会被限制高消费。

7. ofo创始人戴威再被限制消费

2020年8月,ofo小黄车关联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戴威收到限制消费令。该限制消费令由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下发,立案执行申请人为罗欢。
在该限制消费令中,戴威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等。戴威已有多份限制消费令。

扩展资料
2018年12月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作出了“限制消费令”。
该限制消费令指出,限制单位及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创始人戴威不得实施乘坐飞机、列车软卧、入住星级宾馆、购置汽车等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有资料显示,ofo持有东峡大通百分之百的股份。
限制消费令中指出,被限制人因私消费以个人财产实施前述行为的,可以向本院提出申请。如单位因经营必需而进行前述禁止的消费活动的,应当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方可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杭州网-ofo陷押金退还危机创始人戴威“被限制高消费”
参考资料来源:舜网-ofo创始人戴威再被限制消费是怎么回事?具体什么情况?

ofo创始人戴威再被限制消费

8. 专访戴威:ofo在两年前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专访戴威:ofo在两年前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戴威,ofo创始人兼CEO,青年创业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如今,沿着单车出行平台走得越来越远的ofo,已经完成了高达4.5亿美元的D轮融资。与两年前相比,创始人戴威已经完成了从地狱到天堂的飞跃,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态势,扩张压力、对手的步步紧逼都让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如履薄冰。他能将奇迹延续下去吗?
         2015年4月某天,戴威迷迷糊糊来到西五环附近的一家麦当劳,呆坐了一整天。近十名ofo员工的工资已发不出来,更找不到创业的方向和前景,那时的戴威遭遇人生最苦闷时刻。
         为了融资,这位手持骑游项目BP的90后创业者此前已奔波数月,但每一次跟投资人聊完都是一盆冷水泼回来,不断调整还是找不到投资人认可的方向,唯一的一个口头协议,最后还被资方放了鸽子。“连续被喷两个月,非常受伤,再有热情的创业者也会迷茫。”回忆起那段艰难往事,戴威如此告诉腾讯科技。
         团队何去何从?戴威和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薛鼎常常在五道口的办公室冥思苦想到半夜一两点,但依然一无所获。
         想不出答案,就去骑车,尽管不知路向何处。从五道口到成府路、再到四环,戴威三人深夜里时常骑着自行车漫无目的的闲逛。“骑的时候我们就想,马路边全都是自行车,肯定有机会,这么多人骑车,怎么才能够让他们成为我的用户呢?”
         当时讨论了无数多的发现方向,都最后被自己否决,对戴威而言,这种感觉就像做数学题,隐约觉得能做出来,但就卡在关键一步,既痛苦,又有一点点的兴奋在里面。
         幸运的是,经过不断地归纳总结,戴威最终明白,“骑游是一个伪需求,自行车最本质的需求还是代步出行,代步这个事儿是真需求,所以慢慢地就想到了共享的方向上去了。”
         戴威解释说,如果说骑游是want(需要),那么短途出行就是need(需求),“I want Ferrari 却不会真买,这与I need water有着本质区别”。
         就这样,ofo花了两个月彻底甩掉了骑游项目,转向了单车共享平台。在拿到天使轮投资人唯猎资本的100万元借款后,当年6月,ofo收到了第一辆学生共享出来的单车。这是ofo逆袭的开始。
         如今,沿着单车出行平台走得越来越远的ofo,已经完成了高达4.5亿美元的D轮融资,与当年受尽资方责难的境况不同,ofo的资方阵营包括了滴滴、小米、经纬中国、真格基金在内的众多明星公司和机构。
         与两年前相比,戴威已经完成了从地狱到天堂的飞跃,但接下来他需要走的路还有太多。这来自于共享单车领域日益严峻的竞争态势,扩张压力、对手的步步紧逼都让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如履薄冰。
         他能将曾经创造的奇迹延续下去吗?
          一场起于面子的创业 
         戴威毫不讳言,在创立ofo之初,自己放不下面子。
         “那时我的心态是浮躁的,总想着别人融资了,我们也要融资,别的项目还不如我,融的钱怎么能比我还多?”戴威感觉自己在最正确的赛道,但却怎么都火不起来。
         当时ofo正在做长途骑游项目。觊觎着在线旅游的万亿市场,戴威与另外两名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薛鼎踌躇满志,筹划了环台湾岛等数个路线。尤其当拿到了唯猎资本的100万元天使投资后,ofo甚至还玩起了烧补贴的游戏;结果也显而易见,ofo没用多久就把本不多的100万烧的一干二净。
         这便有了2015年上半年的那场危机。危局之下,戴威将希望放在了融资上,但投资人的冷眼相待,不仅没有拯救ofo,反倒让戴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怀疑之中。
         “那时候可是2015年上半年,是中国A股的风口期,VC圈也疯了,随便一个天使轮都能融一两千万”,戴威苦笑说,即便这样,他也只有灰头土脸吃闭门羹的份儿。
         这时的戴威,已经没有资本再和创业的同行们攀比融资金额;而生存的压力,正日益凛冽的袭来。
         戴威很痛苦。直到他发现,这份痛苦很可能就来自于自己身上。
         “过去我太浮夸、太流于表面了”,这是一次次彻夜思考后戴威得出的结论。骑游确实显得“高大上”,也确实更接近当时火热的在线旅游风口,但这个需求到底多大,或者说自己的资源能否撑起这个需求,一直都没有进入向来自信的戴威思考之中。
         戴威做的只有不断为拿到融资而努力。
         作为北大曾经的风云人物,戴威有着自己的'包袱。直到公司濒临倒闭,他才彻彻底底将这个包袱扔了。
         “直到最近我跟人聊,还是发现很多人在犯我当年的错误,在为了面子创业。”戴威坦言,如果抓不到最底层的痛点,什么都是错的,这个心态上的变化,是戴威眼中创业两年来的最大收获。
          从差点饿死到差点撑死 
         在想清楚需求问题后,戴威关掉了骑游项目。此时,ofo的账面上只有400块钱,在拿到了唯猎资本的100万元借款后,共享单车出行平台的计划得以初步推进。
         问题又接踵而来。虽然当年6月份ofo正式开启了单车共享业务,但由于车辆来源均来自于学生提供,到8月时,ofo平台的车辆总数也不过1000。此时戴威认为,如果继续下去,项目的想象空间依旧会十分有限。
         于是,ofo开启了单车的自采购模式,这也是当前ofo平台车辆的最大一部分来源。
         不过,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新车采购需要自掏腰包,考虑到ofo依靠借钱维持的现状,如果没有外部资本进入,ofo将很难维持。
         虽然转向单车共享平台的ofo在模式上清晰了不少,投资人还是不看好。为了有钱买车,戴威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在当年10月七拼八凑地借了500万,“我们给出的条件是融钱之后将资金转为股份,后来我们也确实兑现了承诺”。
         不管怎样,2015年年底的借款,还是让ofo如期推进了单车出行项目。靠着这笔钱,ofo在当年终于走出了北大校门,迈向了更多中国高校。
         这才有了2016年的故事。在2016年1月,ofo拿到了金沙江创投的A+轮融资,此后开启了校园市场的大规模扩张;而随着共享单车概念的日益催熟,进入下半年,迈入城市市场后的ofo,融资速度进一步加快,从A+一路刷过了B、B+、C轮。
         ofo不再缺钱。赶上了共享单车的风口,ofo起飞的速度令全行业为之惊讶。但戴威却丝毫没有苦尽甘来的快感,他甚至根本没时间去高兴------对于一个大学生创业的草根班子,掉链子是常态,这让戴威一度大为头疼。
         “今天觉得车可以投产打样了,过两天又发现怎么没有风控,没有质检”,戴威说,公司越做到大,他们才发现,公司居然还得有这些部门。“没有,只能赶紧建,建好觉得这次终于可以了,又发现服务器有压力、打不开了要扩容,DBA各种安全系统又得上......”
         这是一个足以让一般人崩溃的过程。为了应对业务的高速发展,ofo的创始人团队不得不快速自我更新。
         戴威坦言,在2016年,几乎是每两三个月就会自我蜕变一次,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这逐渐成了ofo核心团队的常态。不蜕变,公司就会死,不是像以前那样穷死,而是吃得太撑,直接崩掉。结局,没有区别。
         幸好,靠着这股自我蜕变的劲头,ofo还是挺了过来。面对经验老道的对手,经验相对不足的ofo团队并未在车辆生产、城市扩张等业务发展层面掉队。对此,戴威很有成就感,在今年年初获得D轮融资时,戴威公开表示,不断自我更新的团队,是投资机构认可ofo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补缺进行时 
         不过,在共享单车领域竞争依旧激烈的现在,去鼓吹ofo的成功显然为师尚早。
         根据ofo方面提供的资料,自去年11月进入城市市场后,ofo已投放超过250万辆单车,在国内已覆盖43座城市。在这样急行军的状况下,很多精细的问题ofo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其中一个极为显著的问题便在于定位。
         由于缺乏车辆定位,ofo在用户寻车、集中调度、数据搜集及应用上存在一定劣势。不仅如此,此前上海质监局还出台了一份《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要求共享单车必须具备 GPS 定位系统,仅这一项,就足以将 ofo 平台的大部分车辆拒之门外。虽然意见稿当前并不具备法律效应,但其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起到的指向性作用,依旧不容忽视。
         这一系列原因很有可能意味着,ofo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定位车的推进进度。
         戴威告诉腾讯科技,这一举措早已被提上日程。目前,ofo已经开始较大范围的进行定位车测试;从比例上讲,2017年全年投放的小黄车绝大部分都会是定位车。
         另一方面,该投放多少的问题,也是ofo一直在探索的答案。事实上,部分地区曝出共享单车泛滥成灾、影响正常出行,使得共享单车泡沫的论调甚嚣尘上。
         不过在戴威看来,当前离“泡沫”还为时尚早。“对于单车市场,存量和增量都要看,先看存量,中国市场里的存量6亿多辆,即便ofo生产了两三千万辆才占5%”,而这也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考虑的因素;此外,第二个是每年全球新增1亿辆单车,中国新增只有2千万左右,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共享单车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即便如此,共享单车还是出现了一些泛滥成灾的问题,这在戴威看来,并非由于市场饱和,而是因为运营的改进空间还有不小。
         由于共享单车的投放遵从一定模型,虽然大致的投放数量可用从城市面积、人口来判断,但更精确的数字需要运营,“有时候坡多一点,平一点,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这种精细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会逐步解决;与此同时,戴威相信,随着定位车的推进,车辆的更精准调度也会逐渐成为可能。
          盈利可期的未来? 
         即便上述的挑战都能应对,作为一个商业项目,最终还是要回到盈利上。毕竟,如此多投资人的押注,愈加决定了共享单车这门买卖,不可能成为一个单纯的公益项目。
         ofo已经认识这一点。早在去年年底,张巳丁就告诉腾讯科技,ofo的校园市场部分已经进入了盈利状态。这一消息曾让不少共享单车领域的投资人欢欣鼓舞。这至少可以说明,共享单车在模型上和此前指望烧钱的专车领域截然不同。
         “商业本质最后是数学,如果分别计算一辆汽车资本的投入对应的每单价格的比例,和一辆自行车资本的投入对应的每单的价格的比例,你会发现后者是前者的10倍”,戴威说,资本就看商业模型里利润率是多少,自行车一次一块钱,但它成本低;汽车一次100,但一辆车往往十几万。
         戴威认为,从这个简单的比例上看,就可以明白单车的商业模型很有潜力。
         不仅如此,由于共享单车领域人力参与的程度更低,相应的成本也会大幅下滑。
         “共享单车最大的突破在于他的产品服务提供的时候,没有人参与”,戴威说。在他看来,外卖不可能自己飞过去,打车不可能无人驾驶,人的成本很高,且对人的需求是跟着订单严格对应的。在共享单车的模型里,虽然需要调度师傅和修车师傅,但一个师傅可以管几百辆,效率高太多。
         由这两个层面,戴威认为,共享单车会是一个“接近于10倍于传统O2O行业效率和利润率的行业”。
         不仅如此,除了用车费,共享单车带来的大量数据,将来也会为其带来庞大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随着定位车的逐步上线,ofo的数据必定会越积累越多,“我们是一个普惠到老百姓的产品,可能以后有几亿用户,这么大的用户量,对应带来的价值,我相信一定是存在的”,戴威说。
         而这一愿景,与戴威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十分契合,“在第一次创业时,我就说做一个影响世界的公司,就像是Google一样”。虽然后续经历了太多波折,但这个愿望现在又愈加强烈了------这个一度认为自己浮夸的男生,又重新做起了属于自己的梦。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