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小故事?

2024-05-20

1. 简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小故事?


简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小故事?

2. 诺贝尔奖获得者故事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3. 一个关于诺贝尔奖的小故事

是有一个,法国青年化学家波拉德于,826年发现的新元素。溴的发现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波拉德在研究怎样从海藻中提取碘时,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取,再往里通氯气,这时,就得到紫黑色的固体—碘的晶体。奇怪的是在提取后的母液底部,总沉淀着一深褐色的液体,这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这件事引起了年青的波拉德的重视。通过潜心研究,他发现这种深褐色的液体是一新的元素,就把它命名为“溢”,并把自已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家根据这种液体奇臭无比的现象,将种新元素改称“澳”,按照希腊文的原意,就是“臭”的意思。 当波拉德关于发现澳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发表时,德国著名化学家利比希研读后追悔莫及。因为他在几年以前也做过和波拉德相似的实验,也发现了这种深褐色的液体。当时,他凭空断定这种深褐色的液体只不过是氯化碘(ICI),是通氯气时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他只是往瓶子上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完了,并未深人研究而让人捷足先登了。这件事给他的教训很深。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小心地从瓶子上取下来,挂在床头,终身引以为戒,并常把它拿给朋友们看,希望朋友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后来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成为了科学史上的巨人。

一个关于诺贝尔奖的小故事

4. 简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小故事?

1、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法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苏利·普吕多姆。他获悉得奖消息后,在巴黎近郊的住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他知道自己所获得的奖金是写了35年诗的总收入的4倍以上时,显得异常惊喜。
同时他表示,要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奖金资助那些苦于出第一本诗集的青年作者。他的应诺一出,请求资助的信件便纷至沓来,以至于使普吕多姆惊叹:“如果我全部答应的话,足可将我的奖金吞得一文不剩。”

2、1921年,年近八旬的法国法朗士坚持出席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盛大庆典。庆典在富丽堂皇的瑞典音乐学院的演奏厅举行。在献辞过程中,法朗士一直坐在自己的桌边“打盹”。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打盹”,他解释说:“没有这回事,那时我没有打瞌睡,只是我听不懂瑞典语,但我知道他们在谈我——为了表示我的谦虚,我就把头垂了下来。”
3、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流亡波多黎各的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获得,祝贺的电报传到波多黎各时,希梅内斯钟爱的妻子正患癌症躺在波多黎各的一家疗养院里。此时各国的记者都纷纷前来祝贺。希梅内斯强忍住悲痛,只接见了几位来自美国、瑞典和西班牙的记者。
他说:“我恳求各位转达我对那些帮助我获奖的人们的最深切的谢意。我的一切成就都应当归功于我的妻子。对于获得这项殊荣我本应感到高兴和自豪。然而,由于她的沉疴不起,我无法体会这种心情。对此,我深深地感到遗憾。”
4、当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通知电报来到肖洛霍夫身边的时候,他正在郊外的森林里打猎。后来,在他亲赴斯德哥尔摩领奖时,大批记者来采访他。
他说瑞典文学院晚了二三十年才颁奖给他,实际上他是第一位真正该得此项奖的苏联作家。他还说:“当我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天,正好朝天上放了两枪,除了掉下两只大雁之外,还十分意外地掉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5、1948年,犹太作家阿格农(1888-1970)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关于他作品的研究报告由当时瑞典文学院秘书霍尔斯陶穆撰写。
霍尔斯陶穆认为:阿格农那些反映犹太人生活题材的小说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产生心灵震撼的力量,但它缺乏足以获得此项殊荣的伟大的艺术感召力,因此,建议可以不必考虑阿格农的获奖资格问题。
这一搁就是漫长的18年,在这期间,阿格农原来用希伯来语写下的作品被译成法文、英文,获得了西方读者的好评。阿格农再次被提名参加角逐,终于在1966年,瑞典文学院以“他深刻而具特色的叙事艺术,从犹太人民的生活中汲取主题”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从他首次被提名算起,整整推迟了18年。

5.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

1、莫言
在莫言上高中的时候,莫言家里做了个猪圈,养了几头猪,没到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但是等猪长大后,猪的胃口变大了,饲料也不够吃了。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莫言父亲整天为着猪圈里几头猪愁眉苦脸。

这个时候事情发生转机了,有一次莫言在学校到了吃中饭的时间,莫言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莫言这个时候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想法到好办法的莫言马上就通知了父亲,父亲听了更是一拍大腿第二天就跑去学校收拾馒头剩饭。

莫言父亲每次在学校拾馒头剩饭时,莫言很多同学眼里就是一个“丐帮帮主”,尽管是这样,莫言并没有因为同学的冷眼就一蹶不振。他的同学可能谁都没想到,就是他们眼中的丐帮帮主,几十年后,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玛丽·居里
丈夫去世后,玛丽·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状态。直到保罗·朗之万——另一颗伟大而聪颖的头脑,介入了她的生活。朗之万是热爱玛丽·居里的——当然,他的离婚失败了。
同时他还愚蠢地让自己的妻子拿到了玛丽·居里写给他的情书,这些情书最终被公布给了报社。玛丽·居里在45岁的这年,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保罗·艾培的女儿,玛丽·居里最忠实的学生与支持者之一,却因此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了巨大冲突,她站在自己的父亲面前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你敢于赶她走,我将永远不会再见你,我的父亲。”
她一生里没有顶撞过父亲,惟独在这一件事上表现出了怒不可遏。她清晰地说了以下留给父亲也足以留给未来的话语:“如果玛丽·居里是个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玛丽·居里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走向了她生命的陨落。有几乎三年的时间里,她的精神是在一种崩溃状态里,她被她周围的强大的、恶毒的、残忍的敌意打垮了,不得不住进一所由修女开办的医院,以求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治疗。
最终她恢复过来。强悍的意志和工作让她再度站了起来。在这之后她持续工作了22年,继续为法国和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泰戈尔
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就以自己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儿子。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颂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
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爷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泰戈尔的求知欲望越来越浓,父亲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泰戈尔饱览名著,写出了第一部诗剧。
4、爱因斯坦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
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
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
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

5、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从小喜欢运动,一生坚持不懈,直到老年,人们尊重地称他“老年运动家”。他在学习或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抽空参加多种文体活动,尤其喜欢爬山、骑车、赛艇、散步等体育活动。有人形容他工作时的劲头简直象个疯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尽管每天学习任务紧张,仍抽出一定时间散步,节假日还要出外旅游或划船。爱因斯坦的这种爱好,不但是从兴趣出发,而且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晚年时,还坚持劳动坚持锻炼,他经常从事一些家务劳动和栽花、浇水、剪枝,还经常邀请朋友去爬山,有意识地磨炼意志,锻炼身体。有一次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及其两个女儿,兴致勃勃地攀登瑞士东部的安加丁冰川。
他们按照登山运动员的要求,身背干粮袋,手持木拐杖,顺着山径往上爬。在旅途中,爱因斯坦谈笑风生,十分活跃,好像年轻人一样。从此,人们赠给他一个光荣的称号:老年运动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

6. 获诺贝尔奖金的人的小故事

  居里夫人

  【简介】

  常被称为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1867~1934),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生平】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玛妮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erya Sklodowska),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可、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雅·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居里夫人故事】
  故事之一:简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故事之二: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7. 本届诺贝尔科技奖得主的小故事

大隅良典
2016年,因“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良典的“诺奖”之梦,应当说,源自他出身于学术世家,从小家庭耳濡目染对他的影响至深。1945年2月,大隅良典出生在日本福冈县,在兄弟姐妹四人中排行老四。祖父长沼贤海,是日本史学者、九州大学名誉教授。他的父亲大隅芳雄是九州大学工学部矿山学教授。后来,大隅良典的长兄大隅和雄和外甥大隅清阳均已成为日本历史学者。在如此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成长,对于大隅良典而言,除继承来自祖辈们先天的学术DNA之外,还得益于他们的言传身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用在大隅良典身上最确切不过。他对科学的兴趣萌发于科学书籍的阅读。比他年长12岁的大哥大隅和雄,当时还是东京大学的学生,为激活弟弟热爱科学的神经末梢,不惜省下自己的生活费为其购买科普书籍。大隅良典在很多场合回忆起小时候最喜欢阅读书籍时,总是津津乐道地告诉大家,这些书主要包括八杉龙一的《生物的历史》、迈克尔·法拉第的《蜡烛的科学》、三宅泰雄的《空气的发现》,等等,是这些科普读物在年少的大隅良典身上播撒了科学的种子,是这些书籍启蒙了他日后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
  在日本,像大隅良典小时候喜欢看的有关科学知识的儿童读物俯拾皆是。这些图书不仅内容简单易懂,妙趣横生,还有大量精美的配图,充分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儿童去探索世界和动手实践。由此可见,日本人的科学素养是从娃娃抓起的。
  大隅良典自考入东京大学之后就致力于生物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其实,这也与他少年时期亲近大自然和在玩中学的体验休戚相关,因为科学离生活很近,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技术应用、生活技巧都隐藏着科学知识。
  从小体弱多病的大隅,家住福冈市郊外,朋友大多是农家子弟,一到夏天他们便相约在一起捞鱼抓虾、捕获昆虫、寻觅萤火虫、采摘野芹菜、野草莓等。此外,大隅还喜欢摆弄显微镜、试管之类,还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
  “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大隅良典这句不经意的话告诉了我们,是儿时的动手实践让他触碰到了科学的大门。很显然,儿时的这些奇妙经历与丰富体验给予了大隅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如今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时候,大隅还在感言,从小培养起的好奇心和兴趣对科研是多么的重要。
  大隅作为日本小学科学教材编撰者之一,在他看来,让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点。大隅不仅在自己的研究中反复践行着自己朴素的人生哲理,还尽己所能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后辈和学生,希望年轻的研究人员不要丧失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从高中时的“学霸”到如今“后辈”们的偶像
  10月4日,大隅良典的高中母校——福冈县立福冈高级中学在学校举行盛大庆祝集会,以表彰这位刚刚获取“诺奖”的杰出校友。此次集会在该校体育馆举行,全校师生约1200人参加。校长井上拓夫在集会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首先他表达了对大隅良典校友荣获今年“诺奖”的热烈祝贺:“我们的大先辈(学长)喜获‘诺奖’,是我们所有‘福高’人值得骄傲的大事。”继而他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大先辈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你们做出了榜样,他就是你们的指南针,现在你们该努力学习与研究了,大家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奋力前行。”
  
  有趣的是,此次集会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由20人组成的大隅良典声援团。声援团集体表达了对大隅先辈诚挚的祝福。大隅高中时代所属化学部的学生代表,现任化学部部长、就读高二年级的高桥和宙在发言中说:“先辈的获奖,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我们将把先辈作为学习的典范,努力地去做。”该校高三年级学生山野智宽也表达了“要继伟大的先辈之后,自己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良好心愿,他们的发言搏得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五年前,福冈高级中学曾经邀请大隅良典来校为学生进行演讲,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隅校友从以下四个方面寄语当时在座的同学们——
  第一、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第二、珍惜自己哪怕是小小的发现,小发现可以做大文章;
  第三、不要追赶时髦(坚持自己所研究的领域);
  第四、从方方面面,踏踏实实地思考问题。
  明年,“福高”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该校已友情邀请大隅良典出席明年6月10日举行的纪念学校创立100周年演讲会,学校将把他的演讲作为校庆的重头戏,全校师生都期待着获奖后大隅校友的精彩演讲。不难预料,此次演讲将引发历届校友及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必将会掀起又一波大隅良典旋风。
  大隅良典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办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当地名校之一:“福高”。该校秉承“至诚励业、刚健成风、操守坚固 ”的校训,以培养丰富的情操、广阔的视野、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为己任,励精图治,特色办学,已为日本社会输送了4万2千余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近些年来,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每年考入东京大学等日本著名大学的人数一直在大幅增加。
  
  “福高”所保留的大隅良典在校时期档案资料显示,大隅可谓是该校当时的“学霸”,除各门成绩优异外,最拿手的学科是化学,他曾是学校化学学部的部长。至于他为何在考上东京大学之后,要放弃化学而选择生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明的秘密。
  大隅良典在高中阶段“学霸”到什么程度,让我们来听听他的高中同学是怎样评价他的。当日本各界向大隅获奖后表示祝贺的同时,他昔日的高中同学三三两两也聚集在一起,历数他在高中学习期间的点点滴滴。昔日的化学学部会员,山口大学名誉教授早川诚而激动地说:“得知同班同学得到诺贝尔奖,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他脑子好用,作为化学部部长,在开展文化节活动方面,他拿出了好多的创意”。大隅良典的高中同学,现任日本央行总裁黑田东彦,对大隅良典高中时期的表现赞赏有加,夸奖他是母校当年考入东京大学中的佼佼者。
  大隅良典1960年初中毕业于福冈市香椎第一初中,该校欣闻校友获得“诺奖”之后,学校从档案室里找到了他在校时的毕业纪念照片。照片中,穿立领校服、理光头的大隅良典显得特别出众。据学校介绍,这些照片及相关字画资料是学校为配合开展校庆70周年活动而特意“淘金”出来的。该校现任校长长安智子饱含深情地说:“为学校培养了这样杰出的人才,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他的精彩人生给予了孩子们梦想与希望,真的非常感谢大隅良典校友!”

本届诺贝尔科技奖得主的小故事

8. 有哪些有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

“我要在你身上去做

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情”

————

“你就像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

————

“当黄昏靠岸,码头格外悲伤”

————

“你不像任何人,因为我爱你”

————

“你需要的话,

可以拿走我的面包,

可以拿走我的空气,

可是别把你的微笑拿掉。”

……
这些诗句,都出自一个人之手:巴勃罗·聂鲁达。

你大概听过他的名字,有一部电影《邮差》讲的就是他的故事。他是浪漫的情人,著名的左翼知识分子,智利学者常称他“双面聂鲁达”。不过,诗人其实还藏着第三幅面孔——那是一幅天真童趣的萌版模样。


“我找软体动物学家聂鲁达” ——诗人和他的迷之爱好

▽ 一万五千只海螺收藏 ▽

聂鲁达一生爱海,自从一位古巴朋友送了他一个海螺之后,属于海螺的“新世界大门”就向诗人敞开了。


聂鲁达故居中的海螺收藏

不论外交游历和政治流亡,每到一个国家,聂鲁达都会在当地搜寻稀有海螺。他的收藏据说共有一万五千个,分别来自中国海、菲律宾海、日本海、波罗的海的甚至南极……这规模连身为博物学家的赫胥黎也有些眼热,于是有了报纸上的那番打趣。


聂鲁达故居中的海螺收藏

▽ 世界上最幸福的马 ▽

聂鲁达黑岛故居里,有一匹漂亮的木马雕塑,据说原主人是一家五金店老板。眼馋这木马的聂鲁达每次向老板提出要买都被拒绝。


聂鲁达故居中的马型雕塑

有次,这家五金店失火,把木马的尾巴烧掉了,诗人为了保证木马今后的“幸福”一定要买,于是老板哭笑不得地卖给了他——诗人后来给这匹马取名叫做“全世界最幸福的马”。


聂鲁达故居中的马型装饰

▽ 比诺奖还重要的长毛绒狮子 ▽


马尔克斯和聂鲁达

好友马尔克斯在回忆录提起聂鲁达在获得诺奖那晚的举动,“那天晚上真正让巴勃罗感兴趣和让他高兴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他买的一只与真实狮子一样大小的长毛绒狮子,兴高采烈地拿给在座的每一个人看。” 

▽ 大海送来的船板书桌 ▽

聂鲁达热爱大海,几处故居都设计了船型。室内也充满了船帆、船头、锚、浮标、桅杆、舵盘、星象仪和地图。


聂鲁达故居中的船头雕塑

其中最有趣故事还属那张“大海送来的书桌”。据说聂鲁达有张书桌是被海浪冲上岸边一块船板,而那天早起看海的聂鲁达碰巧发现了,于是喜滋滋地把它捞起来,做成了书桌。


聂鲁达故居中的雕塑

“我用第三只耳朵倾听未来”——诗人和他的萌友们

聂鲁达一生中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不过,任凭战争和政治怎样血腥残酷,也没能动摇诗人和朋友们之间那种暖色调的“革命”友谊。

▽ 洛尔卡:不称职的僚机 ▽

聂鲁达任阿根廷领事时,和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一见如故。某次聚餐中,生性风流的聂鲁达想要和一位女士去瞭望台上“独处”,于是拜托洛尔卡帮忙望风。


诗人爱伦堡

从没干过这种差使的洛尔卡心如鹿撞,不小心从瞭望台的楼梯上滚了下去,幽会中的诗人只好连忙下去救他……

▽ 爱伦堡:天降“竹马” ▽

1937年,客居巴黎的聂鲁达遭到法国政府驱逐,理由是他和同样身在巴黎的苏联作家伊利亚·爱伦堡过从甚密、疑似进行间谍活动。


作家爱伦堡

聂鲁达异常气愤,索性跑到爱伦堡就餐的餐厅蹲守,表示“既然他们因为您要把我赶出法国,我至少要认识您、我还要跟您握手。”正在用餐的苏联老作家大吃一惊,不过坦然接受了这份天降的友谊。后来,聂鲁达诗集《西班牙在我心中》的俄文版就由爱伦堡亲自翻译。

▽ 博雷沙:一厢情愿的休息方式 ▽

40年代,聂鲁达流亡时曾途径波兰,文论家耶日·博雷沙热情接待了他。考虑到诗人风尘仆仆,文论家一见面就大喊,“巴勃罗,你应该休息”。然而,博雷沙经常把聂鲁达从床上拉起来畅谈人生、穿越松林、泛舟湖区。


流亡时期的聂鲁达

“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休息地了”,高大的波兰汉子在船上嚷道。矮小的智利诗人什么也没说,只是奋力划着桨。后来诗人在自传中吐槽到,“他一点也没让我休息啊……”

▽ 艾青:“你第三只耳朵在哪里?”▽

1950年,聂鲁达来到北京。诗人艾青用樱桃肉、笋丝、松花蛋和浇汁虾招待了他,热爱美食的诗人立刻拜倒在中国厨师的围裙之下。


诗人艾青

艾青还打趣聂鲁达说:“你该姓‘聂’,这汉字由三个耳朵组成。你还有一只耳朵在哪里?”

聂鲁达用手拍拍前额:“在这里,我可以用它倾听未来。”